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9-29赵鹏飞
文/赵鹏飞
摘 要:现代农林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宽度以及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既能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又能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开拓性能力的复合型农林高层次人才是当前农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林高校的时代使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高等教育中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文/赵鹏飞
摘要:现代农林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宽度以及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既能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又能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开拓性能力的复合型农林高层次人才是当前农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林高校的时代使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高等教育中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赵鹏飞(1985-),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教师,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从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226-0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SJGLX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在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实践育人环节薄弱、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符合度较低等问题。教育部联合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三类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即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面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河南农业大学于2010年9月就启动了“卓越计划”,以此为契机,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学校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
一、现代农林经济发展急需复合型农林人才的现状
现代农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代农林人才既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对于自己所服务的领域乃至整个行业发展具有宏观视野,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力资源大省,“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农林教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当今高等农林院校的历史责任[1]。
二、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一)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项目改革目标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农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河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契机下,通过复合型卓越农林人才建设,形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本科四年培养,使学生应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素质与能力拓展知识,构建适应在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综合知识体系,使学生就业率升高至99%以上,从而培养出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农林人才。
(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建立
1.教学课程体系与模式探索。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形式。依据专业特色,针对农林行业与农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遵循农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农业人才培养规律,以强化农业实践能力、农业生产设计能力与农业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方式,强化实践、实习和实训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创新培养模式。
2.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利用企业的巨大的教育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队伍,通过对口的课题和项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才能,探索学校与企业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多方合作机制[3]。
3.优秀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责任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建立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以及高水平科研人才机制,与此同时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专业领域内的深造,打造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4.扩大农业教育的对外开放的探索。要推进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农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努力推进我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扩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的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5.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探索。面向学生,积极探索学校为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中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学分奖励和互认、国际交流和国外学习机会推荐、就业指导和推荐等方面进行激励和优先支持的相关政策和机制;面向教师,积极探索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岗位考核中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面相学院,积极探索在招生、学院领导班子考核和创新创优奖励支持计划中的激励机制。
(三)构建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措施
1.改革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农业大学“卓越500计划”为契机,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企业项目制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与企业结合,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全面参与企业工程项目,以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标准,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投相关行业工作。
个性化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能力、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例如,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在2010年教学计划的改革中,每个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设置10门核心课程,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10门核心课程以后,学生可以指定自己的培养计划报学院批准。
2.改革课程体系与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传统课程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实现教学内容的系列化、模块化,使课程体系达到优化组合[2]。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中安排的一般性实验,加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学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协同开发和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多层面的、立体化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具体包括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科研教学团队建设、教材编写、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系统授课与专题分析相结合,增加课程的深度和灵活性: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除主讲教师外,可分若干专题,邀请在相应专题领域造诣较深的教授进行专题授课,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而且对与所讲课程相关的发展领域也能及时了解,并尽快的进入本学科的前沿[4]。
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如组织课堂讨论,撰写课程论文,以促使学生阅读更多的专业文献。此外,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上课,研制了多种多媒体课件授课,如幻灯片、电子教案、录像光盘等。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利用多渠道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与实践大赛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按实习大纲要求有组织的进行实习,在生产实习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授进行指导,从而使理论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生产技能。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基地建设、运行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最优组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须条件。
三、总结
以当今的就业环境与人才需求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需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行业,河南农业大学在对农林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设计出系统、完整、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已收到很好的成效,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胡选振,朱芬菊.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2]耿华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3(7):11-13
[3]宋安东.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0(03):229-232.
[4]陈广辉,冯建灿.卓越园艺师培养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