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德育教育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9-29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浅谈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浅谈
文/史卫华
把牢德育教育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浅谈
文/史卫华
摘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强调从青少年抓起。把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深度发掘文化自身的思想性、知识性和传承性,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的新生代打下优良基础。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美德,中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176-01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对此,总书记表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百姓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百姓的自觉行动,并且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教材、走入课堂、进入头脑。
因此,如何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从而牢牢把握总书记的教育优先理念,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目标,是摆在整个教育战线上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系统中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目前的素质教育工作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效果不理想。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受全球化影响,中西方文化加剧碰撞,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是现实。目前的应试教育难以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再有,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也是相背离的。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各方面发生巨变的阶段。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对待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出现不同的追求和向往。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忽视这一点,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内在需求,不能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给予正确足够的理论支撑,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从而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需要,使得教育失效。
最后就是德育教育手段与学生的自我实践相脱节。学校德育教育知识化,“灌输”式的教学使德育成为标本,缺少引导和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因此这样的道德教育不会有很好的实效。
二、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面对当下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讲了三个模式:情感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和整体构建德育模式。
情感德育模式存在一个理论假设,即认定情感既是人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行为发生的重要动力来源。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能让人的情感层面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以及关注作为人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思维机制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活动德育教育模式的实质在于认定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之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整体构建德育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学习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的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考核点,按照整体、有序和动态的原则结合起来。
三、德育教育工作新载体
在学生培养教育中,我们应把三种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意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把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巩固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应结合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四项教育:
1.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历来把爱国看作是一种“大爱”,是气节。中华民族尚气节、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民族的浩然正气,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所作诗词《满江红》传颂古今。抗日英雄刘胡兰牺牲时不满15岁,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被世人传颂。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2岁立下誓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正是这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舍弃了自我,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教师应大力颂扬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敢于自我批评的道德修养自觉性。
3.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克己奉公”是其价值标杆。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4.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立志成才教育。自强不息,持之以恒自古被奉为立志成才的根本出发点。如“三过家门而不入”、“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表现了古人的一股为了理想甘愿吃苦的决心与恒心,无疑是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