铢积寸累,积微成著——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2015-09-29聂磊
文/聂磊
摘 要:本文力求从形成原因、积累方法和如何使用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和使用问题。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素材;积累和使用
铢积寸累,积微成著——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文/聂磊
摘要:本文力求从形成原因、积累方法和如何使用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和使用问题。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素材;积累和使用
作者简介:聂磊(1980.9-),男,安徽六安人,六安二中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担任多届高三班主任,教育经验丰富。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042-01
一、引言
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往往重讲轻写,学生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究其原因,学生主要是无话可写,所以有情难抒。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平时压力极大的学习中充实自己的素材“弹药库”呢,就这个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可基本分为阅读与写作两大块,目前的高考形式下,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份语文试卷的成功与否。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把审题立意、规范文体作为重点,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切题”两字,在此基础上强调的是“凤头”与“豹尾”,而对于内容,往往教师和学生一样束手无策。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教师能够帮助同学们搭建好一篇作文的“骨架”已实属不易,至于“血肉”,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学生没有素材,自然无法充实内容,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课外阅读少。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与实际写作往往脱钩,学生平时很难注重对语文课文的学习,更不用讲课外经典篇章的阅读。2.社会风气浮躁。同学们往往艳羡古人的出口成章,殊不知这样的能力来自于平日里的博闻强识。3.缺少积累的习惯。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素材,缺的是发现素材收集素材的习惯。习惯决定行为,没有对素材的敏感,没有积累的意识,学生很难做到言之有物。
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强调的正是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中学生要大量积累素材,要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到素材的积累和使用呢,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这几年教学的经验和看法。
二、素材的积累
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慢慢养成积累的习惯,就能拥有足够多的材料。
1.从教材中汲取。中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课本,大量的素材其实就隐藏在其中。有的同学说,是啊,我的材料都来源于书本,这不,司马迁忍辱负重,成就绝唱,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海明威“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但是前文中又说落入俗套。这里所说的教材并不专指语文课本,如果只是从语文课本中找寻,当然会千篇一律。但是,《历史》课本中有华盛顿、曾国藩、邓小平等;《音乐》课本中有贝多芬、莫扎特等;《美术》课本中有达芬奇、拉斐尔、梵高等;甚至数学课本中也有笛卡尔等。这些中外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上不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吗?如果,我们是个有心人,能够把这些教材中文质优美的文段、具有代表意义的名人事迹运用到作文中,何愁没有素材呢?
2.在生活中体味。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和体会周围的世界。看看我们周围,《读者》、《青年文摘》等是同学们爱看的读物,中央十套《百家讲坛》节目也颇得同学们呢喜爱。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介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感悟和积累,作文材料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于实践中把握。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别人优秀作文中的美句佳言、自己的灵感迸发,都应及时记录下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化他用为己用。很多考场中的高分作文并不是即兴发挥,而是之前有过类似主题的作文训练并且有过成功的范文,在考试之中才能镇定自若,加以发挥。所以只是死记硬背是达不到积累的效用的,还是要落实在写上,在实践中加强对素材的认知,自然也就达到了积累的效果。
三、素材的使用
有了丰富的素材,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了吗?未必!犹如一个技穷的琴师,就是给了他一把“焦尾”名琴也断难演奏出“高山流水”!有了素材,面临的就是怎么用的问题。好不容易记住了很多素材,结果在考试中,却发现一个也用不上,的确令人伤脑筋。同样的,笔者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使用素材。
1.素材的归纳与总结。现阶段高中语文作文的主要考查形式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这种考查形式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很高,如何选择切题最准又能深化主题的材料成了很多同学的一块心病。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要对手边的素材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工作,要把主题表达相近的材料划分在一起,例如表达忠君爱国思想的,表达坚忍不拔最终胜利的,表达乐观豁达勇对挫折的等等,做到分门别类。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写作中有的放矢,信手拈来。
2.素材的变形与升华。同学们平时所积累的素材大多以整段的形式出现,有的材料结构非常完整。如果照搬挪用,反而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反感。我们对待素材的态度应是取之有道,拿得起放得下。两三个生动简短的例子比一个完整冗长的材料达到的效果要好的多。素材的升华就是在灵活运用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材料主题的前提下,赋予旧的材料以新的时代意义,现在的很多同学喜欢的“故事新编”就是这样的形式。
3.素材的发散与创新。写作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已积累的材料使用方式较单一,常以为一个材料只可以用于一篇文章,只可以用于表现一个主题。事实上任何一则素材,它的意蕴都不是单一的,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认识角度,不同的价值观都能使一则素材生发出若干主题,只要引述得当,一则素材也有可能有多种主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是指导实践的方向,对于素材的积累和使用还是要靠平时的大量实践。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大有可为,施展作为。放在本文结尾处也算是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在以后作文的教与学中,大家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六安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