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伽登文学作品分层理论对阅读及教学的意义
2015-09-29周静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周静(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论英伽登文学作品分层理论对阅读及教学的意义
周静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波兰著名美学家英伽登在1937年出版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一书中提出文学的艺术作品四层次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了英伽登的这一理论对于文本解读及阅读教学的意义,以期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指导水平。
关键词:文学作品分层理论;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04-0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本身要对文学作品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把握,才有可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的内涵往往具有多面性,我们应该将文学文本看成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我们“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1],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发展出了形式与内容二分的文本分层理论,而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哲学家英伽登对文学作品分层也有深层次的探讨。
一、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分层理论概述
英伽登是20世纪现象学文艺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文学作品四层次理论是其现象学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论代表作《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一书中。这一理论虽已提出半个世纪之久,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文本解读乃至阅读教学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些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P12)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先把握作品的各个层次,才能完整地掌握文学作品的总体特质,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进而将文学作品的内蕴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二、文学作品分层理论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语音层次。英伽登认为,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括语音成分,都是由字词、句子组成的,而其中的语音素材在每一次语音活动中并不是相同的。他把文学作品中的字音和语音素材区别开来,认为字音负载的意义是通过语音素材而得以具体化的,字词是被赋予特定意义并具体化的字音。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对一个字词或句子在不同作品中具体化时的不同含义缺乏深入的挖掘,并且忽视彼此间的对比,所以学生的理解往往浅表化。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音“花”,但它在每句中被具体化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所构成的意境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不同诗词的整体意境与写作背景,去体会“花”字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2.意群层次。在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的含义是朦胧模糊而非确定的,这样会产生一种朦胧之美,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字字句句都精确地加以界定。我们常常会看一些由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阅读书籍与看影视作品最大的差别是阅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书中所描绘的景象编织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影视作品则已经将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就抑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虽更快捷简便,却失去了再创造的乐趣。现在,很多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把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或人物形象做成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认为这样可以增强理解的准确性。然而,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钝化学生的想象力,把文学鉴赏最重要的素质——想象力的发展潜能大大压抑了,这实际上是简化了文学鉴赏的过程。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正是在于作品中所包含的意义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欣赏到作品中朦胧空灵的审美境界。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模糊性、多义性,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魅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该“模糊”时就得“模糊”一点。
3.图式化外观。英伽登认为,文本的意义所投射的含义在再现客体中潜在地存在着,这种潜在性在每一个读者那里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也就是说,相同的文本在不同的读者眼中看来会有不一样的意义与感受。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所要寻求的是最贴近文本本身的内涵,而不能随意曲解,肆意妄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既要给予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又要防止他们离题太远,以免过分发挥图式化外观的先天潜在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只看文本,胡乱想象,过分解读,将自己的曲解传达给学生。而应该在充分考据,结合文章相关背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更贴近作者原意地理解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4.再现客体的具体化。再现客体具体化的发生具有四个主要特点,英伽登对于这四个特点的阐述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能否对作品形成真正的审美理解,关键在于恰如其分的具体化,即在填补不定点的时候保持恰当的节制。很多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喜欢过度解读文章,这种行为只会损害文学作品原有的美感。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要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去想象、填补作品中的不定点,而不是将那些连自己都没有感受到的所谓作品的思想情感全部灌输给学生,而这些情感很多都是牵强附会的拔高。(2)任何不定点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填补,这样并不妨碍作品的语义层次的协调统一,当然要在一般的类型范围之内;客体层次具体化的不同方式导致整个作品的多样化具体化。这两点理论指导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注意多元化解读,特别是在解读现代诗歌之时,对诗歌恰当地多元化解读,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点。(3)具体化的方式可能同作家的艺术意向相符,也可能相背,但这两种具体化都同作品风格相适合,相联系,同作品中实际呈现的东西相一致,否则作品就会因为由于某种具体化而丧失作品存在的延续性和同一性。[2](P53-54)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理解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而不是望文生义,随意解读。
三、结语
英伽登的文本分层理论对文本阅读而言意义深远,笔者在此只是做粗略探讨,具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还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241。
[2][波兰]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