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回味的数字
2015-09-28林革
林革
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尽管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不尽相同,但有一种记数符号具有普遍的共通和应用,那就是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就是0~9这10个计数符号(也称数码)。利用这10个数码,对照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数位表,对应从左往右书写,得到大大小小的数。采用阿拉伯数字记数,关键之处在于“位值原则”。通俗的解释就是:每个数字都有“位置值”。譬如,1 403 042中的两个4,虽然从表面上看别无二致,但前者在十万位的位置上,表示4个10万,后者在十位的位置上,表示4个10, 400 000和40的“位置值”显然有天壤之别。有了阿拉伯数字,再借助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如小数点、分数线、负号等),这个记数系统可以简洁明确地表示所有数。这正是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也是它们后来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并沿用至今的原因。
让许多人颇感意外的是,虽然阿拉伯数字作为世界通用数码而声名远扬,但它并非由阿拉伯人所创造,而是古印度人的发明。人们对古印度早期的数学发展情况缺乏全面了解。科学家通过考察建筑遗址和考古挖掘,发现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和使用十进制记数法的线索和事实。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1881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巴哈沙利附近出土的桦树皮算术书,里面出现了0的前身记号“·”。这个小圆点叫做“苏涅亚”,意思为“空”。在两个数字中间加入这样的符号,经考证就是中间含0的三位数,如4·5就是表示405。一旦有了零的记号,十进制记数法就相当完善了。
现在,史学界和数学界公认:大约在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曼苏尔令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此时,中国的造纸术刚好传入阿拉伯,从此,印度发明的数字0~9及计数计算方法,就非常方便地传播到阿拉伯各地。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来,12世纪,这套数字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人一举摆脱了罗马数字的冗长繁杂。因此,西方人就把这种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并沿用至今。不过,这多少有一些以讹传讹的意味。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几经辗转传抄,书写样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1 000多年的不断变化,到了1480年,阿拉伯数字的写法才与现在的写法大同小异。1522年,当阿拉伯数字在英国人同斯托的书中出现时,已经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并由此固定下来。
阿拉伯人不会写阿拉伯数字
有趣的是,一些阿拉伯国家目前使用两套数字记法:一套就是上面介绍的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另一套则是阿拉伯民族自己使用的独有数字。为了和前者有所区别,阿拉伯人自己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人数字”,两者存在一字之差。正因为“阿拉伯人数字”的本土化特征,所以,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标有数字的商店、银行、车站和汽车牌照等所采用的是“阿拉伯人数字”,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成为辅助性的说明文字。这同我国民间常用“斤、两”代替国际通用的“千克、克”的做法类似。
必须说明的是,“阿拉伯人数字”大体也来源于印度数字。具体来说,阿拉伯人是在印度数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完善,使它更便于书写和运算:0是一个点,4像反写的3, 5则像一个倒置的心形,7如同英文字母V, 8像倒置的V…… 更有趣的是,阿拉伯语一律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与现代汉语的书写顺序正好相反;但“阿拉伯人数字”仍是从左向右写。这样一来,在读一篇文字和数字混合的文章时,不熟悉这种格式的外国人往往在“左顾右盼”中产生小小的纠结和烦恼。
不过,阿拉伯人能灵活地使用“阿拉伯人数字”列出算式、进位、退位、计算,没有丝毫混乱。要知道,从中世纪至今,阿拉伯人一直使用这套独特的数字记法,早就“习惯成自然”了。由此也不难理解,许多阿拉伯当地人写起我们习以为常的阿拉伯数字时,缓慢迟钝,歪歪扭扭,如同外国人学写“阿拉伯人数字”一般。所以说,阿拉伯数字不仅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且可能是阿拉伯人最不擅长的数字记法。
谁是中国大写数字发明者
在阿拉伯数字成为国际通用数字之前,世界各国和民族使用的数字不尽相同。譬如,我国古代使用的是“中国数字”,它有小写和大写两种,小写数字包括“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大写数字包括“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小写数字被普遍使用的时候,大写数字还没有出现;或者说,根本没有第二套数字,当然也就谈不上大小写数字之分。那么,大写数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为什么出现?现在的阿拉伯数字为何不能替代大写数字呢?
其实,中国大写数字是有出处的。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江山,特别注重对官员的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发布了一系列严查重办政策,在出现贪官污吏时,敢于动真格,甚至不惜下杀手。当时,有一位名叫郭桓的大将,曾经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江山后,他当上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郭桓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掠取国家财产;他所采用的贪污手段极为简单,就是根据原先中国数字易于修改的缺陷,私自涂改钱粮账目,如将“一”改成“二”或“三”或“十”,“二”改成“三”“三”改成“五等”。这样一来,数额巨大的钱粮轻而易举地被郭桓及其同伙侵吞瓜分。事后查明,在短短几年内,郭桓一伙贪污了近2 400万石粮食和大量金银。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12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处死,系狱、充边、拟罪者不计其数。他还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不便修改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就是所谓的大写数字。由于类似的原因,在我国普遍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的情况下,大写数字在某些特殊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一直沿用至今。endprint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说法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中国大写数字的真正制订者是女皇武则天。其渊源可追溯到比朱元璋早了700年的《岱岳观造像记》,在这块武则天掌权时所竖立的石碑上,已经出现了前面所提的大写数字,这是目前年代最早可见的证物。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对此碑考证后认为:“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武则天自认开天辟地,所以,在位时制造出很多汉字。但流传至今的不多,除了有名的“(同照)”字,也包括上述大写数字。
可以作为佐证的还有当时的诗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的“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漆”后简为“柒”,又省作“七”,并沿用下来。
大约到了宋代,官府文书计数都使用大写数字。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到:“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由此可见,精明的武则天早就考虑到防止贪官污吏修改账目,发明并推广了大写数字。朱元璋只不过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把其中的某些汉字做了修改,如将“漆”变成“柒”,“陌”变成了“佰”,“阡”变成了“仟”。
规则繁琐的罗马数字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曾在欧洲风行一时的数字系统——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由古代罗马人发明的记数符号。在13世纪以前,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罗马数字来计数,它的基本符号只有I、V、X、L、C、D、M这7个,分别表示如今的1、5、10、50、100、500、1 000。与阿拉伯数字不同的是,用罗马数字记数时,不采用位值原则,而是采用加减法原则,具体来说:
罗马数字没有表示“零”的数字,如果需要表示“零”时,就使用文字。这其中还有个典故:在5世纪的时候,数字“0”已经从东方传到了古罗马,但当时的罗马教皇是一个守旧派,他固执地认为,罗马数字表示任何数已经绰绰有余,根本无须“0”,便下令禁止使用“0”。一次,教皇在一位罗马学者的手册中发现了关于“0”的记载,并叙述了它的方便实用。教皇勃然大怒,派人抓来那位学者严加讯问,并对学者实行了残酷的刑罚,使他从此不能握笔写字。不过,统治者的暴行并不能阻挡有识之士对“0”的认可和接受,罗马数学家仍在秘密地使用“0”。直到阿拉伯数字被通用于欧洲,“0”才被正式认可和接受。
一个罗马数字重复几次,所表示的数就是原来数字的几倍。如Ⅱ表示2,Ⅲ表示3,XX表示20,CCC表示300,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重复次数不会超过3次。
若几个罗马数字从左到右依次是从大到小,那就把这些数字所表示的数相加,得到要表示的数。例如,XXⅡ=10+10+2=22,CCXV=100+100+10+5=215,LXXⅡ=50+10+10+2=72。
当需要连续写出4个相同数字时,就把表示较小数的数字写在表示较大数的数字之前,用它们的差作为表示数。这种数只有6个:IV=5-1=4,Ⅸ=10-1=9,XL=50-10=40,XC=100-10=90,CD=500-100=400,CM=1 000-100=900。
加顶线:在一个罗马数的上面加上单横线,表示这个数的1 000倍;如果加的是双横线,则表示这个数的100万倍。根据这个规则,若表示4 000 这个数,就在表示4的“Ⅳ”的上面加单横线即可,而在“Ⅳ”的上面加双横线,则表示400万。
掌握了上述规则,我们就能认读或书写较复杂(位数比较多)的罗马数字。如“CLXV”,从左到右依次是从大到小,则用加法表示为CLXV=100+50+10+5=165。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会对读写与计算都极不方便的罗马数字皱起眉头。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罗马数字的组数规则较为繁琐,远不及阿拉伯数字实用方便。也正因为这一原因,当阿拉伯数字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后,很快就得到欧洲人的认可,并迅速普及。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开始,从此,罗马数字淡出历史舞台。不过,罗马数字的印迹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依然可见,如旧式古典钟表上的数字;另外,某些小说、文章的章节及科学分类时,偶尔也会用罗马数字,但一般不超出I、V、X三个数字的变化范围。这也算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数字的一种纪念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