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游,把自己分享给你

2015-09-28九月

艺术与设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设计师设计

邹游的工作室在798艺术区,约好采访的那天是个周六,周末的798艺术区游人如织。在邹游工作室门口等他的时候,看到新一季的YOUZ已经在橱窗里摆好, 吸引着不同路过的人的目光,不时有游客趴在玻璃外看,似乎想要找到这个“服装店”的入口。

问及如果把YOUZ这个品牌拟人化的话,TA会是什么样的人。邹游一秒钟都没有停顿的回答:“就是邹游啊。”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艺术即经验。”这句话用到邹游和YOUZ身上,则是“将邹游的设计通过YOUZ分享给你。”

不给自己下定义

在中国独立设计师中,邹游算是最早出名的一拨。1995年,当现在当红的独立设计师们还在读小学(有的甚至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邹游便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拿了国家设计奖的金奖,去了意大利游学,后来又回国任教。邹游的头上有很多既成的标签,比如“学院派设计师”,“中央美院博士”,“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历最高的设计师“等,问及对自己的定义,邹游却说“不知道。”“大概自己太拧巴了。”邹游笑言。邹游是天秤座,这个被各个星座达人归结为“纠结和拧巴”的星座,却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星座。

邹游对自己的严格可能从很小就开始了。同大多数有美术底子的设计师一样,邹游从小学画,不同的是,邹游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贴补家用了,倒不是因为家里缺钱,而是因为“参加各种比赛得了电冰箱、自行车”。而高中的时候,便开始真正赚钱。“我在上大学之前在重庆唱歌厅是很挣钱的,也有一些名气,那个时候我在我们重庆唱歌是通俗歌手大赛第一名。”如果当年邹游的父亲不去他唱歌的地方找他,让他把大学考上的话,没准现在邹游是一个著名歌手了。离高考还有一年的时候,邹游回到学校,并且顺利的考上了大学。这其中的努力可能也只有邹游本人知道。就像邹游考研究生时,邹游的小师妹回忆的那样,“那时一到晚自习我们都知道邹游在复习考研,还想着他都已经出名了,可能考研只是心血来潮,结果没想到一考就考上了。”

就这样,因着“不对自己下定义”的严格要求,让他完成了从研究生、出国游学到攻读博士各种角色的转换。他的初衷或许与别人的想象不同,他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一种新鲜的状态:“有些人认为学习很枯燥,但我认为很快乐。这更像是一种思维运动。”

设计即分享

邹游的服装品牌叫YOUZ,“This is YOUZ clothing”(这是你的衣服),是邹游标志性的注解。这个YOU是“你”而不是他,是“他”又不全是他——或许有些拗口,却是邹游设计服装的真实写照:消费者是主角,而设计师成了配角。如果把YOUZ拟人化,邹游说YOUZ就是他自己。而YOUZ就是将他自己分享了出来。

这一季邹游要分享的,与相似有关。 YOUZ 2015年秋冬,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成为邹游关注的对象。“我当时觉得在一个大城市里面、现代都市里面突然出现那么一个东西(布尔乔亚的代表作品‘蜘蛛),那种尺度让我觉得很自然,然后我就比较关注这个艺术家。但是最让我吃惊的其实不是这些,而是她专门有一个作品集就叫Fabric,就是面料,她用了很多面料的东西来做作品,这个是我觉得让我特别震惊的,在里边似乎我都看到了像川久保玲、McQueen、Raf Simon等很多设计师的影子,我倒不觉得他们谁借鉴谁或者谁启发谁,我只是觉得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边其实很多人观察世界那种内心的体验有他一致的地方,所以我就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那个主题就叫So Much In Common,就是‘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其实你会发现可能包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那种共鸣的东西有可能是在不同的时代可能跨越百年、千年,甚至不同的地域,但是可能作为人,回复到人本身他对很多东西的认识还是有一致性,所以就基于这样一个东西就会在做的时候顺着,就很自然的就下来了。”

有关女性、生殖、繁衍、自由、独立、诚实等抽象的议题,如何借由服装的语言来展开,是邹游关注的技术性语言。在沉稳厚重的整体色调中,偶尔展开的明艳色块,好似一个突然的闯入者,刺激视觉、直击内心;各种流利的线条、熟练的细节处理、拼色与结构的巧妙契合,以及一闪而过的微妙诙谐感等等,都体现了富有内涵、成熟而着重于结构的设计风格。这些结构处理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带给女性一种柔软、自然的包裹性、安全感。本季设计师对新材料和工艺也进行了尝试,比如编结系列,不仅强调面料本身的新颖性,更通过材质间的对撞,将其激活并融汇到整个设计中。

有关这个主题,邹游说:“阳光一出来,照在了每个人身上。你可以转身走进阴影中,也可以急切地从阴影处跑到太阳下来,这都取决于你自己。就在某一刻,或许是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刻,我们所处的境遇是如此的相似,人和人之间真的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

不逃避商业

邹游的设计一向以简洁为主,而这次却运用了很多复杂的设计和工艺,问及原因,也是与经验有关。我最喜欢深泽直人策划的一个展览叫做“super normal,我把它翻译成日常之极。”“设计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使用,以及使用之后良好的用户体验”,邹游说,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和好的用户回馈,设计就会贬值。

和那些一心呆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设计师们不同,邹游习惯走出去,敞开心扉带着好奇,接受更多的信息和新鲜事物,在他看来,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怎么去和世界对话?怎么和消费者对话?这种开放性的心态,让邹游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商业化的问题。“很多设计师觉得设计是很个人的,甚至有一种优越感,如果自己的东西别人不接受,还觉得是别人的欣赏能力不行,其实作为设计师这是应该反省的!”邹游认为,商业行为不是束缚设计师的镣铐和枷锁,恰恰是给设计师有限的空间,让设计师去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正是设计的本质。同时,邹游也认为,商业不仅是挣钱,是包含公平原则的交换,在服装上则反映为消费者对设计师的信任,所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设计师这一角色最重要的行为方式”。

文章的最后,突然想到印度导演塔森曾经说过的那段话,你花钱买到的不只是我做导演的这段时间,而是买到了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邹游也一样,只是他通过他的设计,将自己,分享给你。(编辑:九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师设计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师的存在
推荐一个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师们如何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