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农业命脉 打牢发展之基
——宁都县打造安全民生现代水利的调研
2015-09-28黄金城宁都县委办
◇文/黄金城(宁都县委办)
疏浚农业命脉 打牢发展之基
——宁都县打造安全民生现代水利的调研
◇文/黄金城(宁都县委办)
宁都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人口68.7万,耕地面积76万亩,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素有“赣南粮仓”美誉,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兴水利、除水害是确保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宁都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国家水利部挂点帮扶支持宁都振兴发展,为宁都水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
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宁都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降雨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749mm。全县版图面积为全市第一、全省第三,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638条,总长2757km,是赣江源头。全县水利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13.22万kw,可开发量8.0万kw,目前已开发小水电装机5.53万kw,占可开发量的69.1%。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26万座(处),其中各类水库115座(大型1座,中型2座,小(1)型29座,小(2)型83座)、山塘6336处、各类引(提)水工程5290座;重点中型灌区1座、1-5万亩中型灌区5座、小型灌区907座;水电站108座、水闸4座;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48处;堤防工程140处总长425km(其中保护耕地500亩以上圩堤22座、保护圩镇河堤17座、保护县城的堤防1座)。
宁都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以后至八十年代初,主要以群众投劳为主,兴建了一大批山塘水库。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中期至2000年,以国家投入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基本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特别是2003年国家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以来,水利投入逐年加大,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多方“坚持”打造现代水利
坚持固堤护民,打造安全水利。加快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储蓄安全系数。自2003年以来,宁都县已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9座,正在进行17座,剩余未除险加固的8座水库目前已立项7座。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农业安全保障。全县被列入全国2013-2015年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共有5个,分别是东韶乡防洪工程、青塘镇防洪工程、黄陂镇杨依村防洪工程、湛田乡防洪工程、固厚乡防洪工程,投资共1.2亿多元,目前已完成工程总投资的85%。
坚持改水养民,构建民生水利。一方面着力让群众生活喝上安全水。近年来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58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 21处,百吨千人以上工程 21处),分散工程3530处,解决了农村39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另一方面着力让群众生产用上稳定水。加快推进小农水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生产保障能力,被列入2013年至2015年小农水重点县(第五批)建设。目前已完成渠道整治改造总长1731.62km,新建小型引水堰(闸)58处,新建渠系建筑物1529座,改造渠系建筑物2053座,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8.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9万亩,受益人口35.09万人。
坚持革新治水,建设现代水利。一是着力抓好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从六个方面推进改革,即实行建管一体化、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探索完善项目建设方法、改进项目管理方法、产权确权和移交、建立“工程产权所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勤奖补为辅”、落实工程管护经费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政府管不到的问题。二是扎实推进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从确定总量控制指标及用水定额、明晰水权、完善工程管理机制、配套建设、组建用水户协会、加强供水水源地的保护、落实工程管护主体等方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了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形成了节水长效机制,确保了工程长效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三是认真抓好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明晰工程产权,完善管理机制、健全配套政策等方面推行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重建设,轻管理”的理念,建立了以村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为主的管护机制,实现了工程效益长期稳定发挥。
水利建设显成效
建设“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充分发挥水利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诸多方面的最大效益,确保了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从生产来看。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筑牢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近来年,全县通过对各类水库的除险加固,已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1万多亩;通过推进小农水建设,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8.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9万亩。确保了宁都县连续多年粮食丰产增收,先后4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5次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二是确保生产安全。防洪堤的筑牢、河道的疏浚、水库的除险加固,有效的提高了防洪抗险应急能力,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5年,宁都县遭遇300年一遇特大洪灾,全县却未出现一处山塘、水库、河堤的决口,正是因为宁都连续12年的进行水库除险加固,才确保了这次洪灾“有惊无险”。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近年来,随着小农水项目的广泛建设,宁都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上水稻种植、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同时,水利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土地流转,近几年全县实现土地流转14万多亩,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从群众来看。一是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过去大多数群众饮水靠自家深挖井水或者饮用地表水,如今通过全覆盖式的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让山区群众彻底告别黄泥水、肩挑水,用上清澈的自来水。二是减少了农村矛盾。过去,由于水资源开发有限,资源分配上的不均往往引发社会矛盾。伴随着水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不仅不用熬夜“守水”,而且水资源有效保障和公平分配,彻底解决了因用水不均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三是增加农民就业和增收。一方面,水利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群众亩产收益,同时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值,实实在在的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多劳动力的投入,除技术人员以外,大多劳动力都是来源于建设所在地的农民,且水利设施建设多在秋冬农闲时期,兴修水利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和增收。
从社会效益来看。一方面拉动了地方经济。水利设施建设属于长期性、投资大、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建设。既能带动地方投资,促进地方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也能通过发电、养殖和发展旅游,也能促进水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多方增效。另一方面改善生态环境。水利设施的建设在遵循自然、开发自然的同时,水利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有利于解决“人口-贫穷-环境恶化”问题,消除因贫困求生存而导致生态破坏。更重要的是,水利水电工程可以直接发挥其生态功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电价低廉,农民用得起、愿意用、喜欢用,避免了农民上山砍柴破坏森林植被,生态保护作用显著;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态功能则更是不言 。同时农村安全饮用水建设,减少群众打井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