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施策 铲除穷根
——革命老区通江县脱贫奔康的探索和实践

2015-09-28赵万先

小康 2015年30期
关键词:通江攻坚

文|赵万先

精准施策铲除穷根
——革命老区通江县脱贫奔康的探索和实践

文|赵万先

红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除去交通瓶颈制约的通江日益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跨越中,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赵万先中共四川省通江县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责任重于泰山。通江县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核心区域,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突出。近年来,通江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城乡统筹为路径,以富民增收为核心,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全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8.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9.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8%下降到14.7%,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记在心上 扛在肩上

只有真正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江严格实行领导干部扶贫攻坚“一岗双责”,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层层传导压力。按照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位”要求,县上负责组织动员、规划统筹、进度安排、目标确定、资金使用、人力调配、考核问责、信息统计等工作;乡镇、村负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信息公开及反馈等工作,组织带领群众实施扶贫项目,按时向上级党委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县扶贫开发和移民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制订年度安排计划、开展总体评估,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通江十分注重落实干部帮扶责任。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挂包贫困村、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制度,持续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村·精准扶贫到户”“转作风·惠民生”“挂包驻帮”等活动,全县1.2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524个村,抽派157个驻村工作队、从优选派157名“第一书记”入驻贫困村,当好宣传、规划、指导、协调、组织、信息、济困、监督“八大员”。

为了铲除穷根,脱贫奔康,通江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年度任务完不成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县委、县政府组建联合督查考核组,年终逐项督查考核,全面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对不能按期“摘帽”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整合多方财力 汇聚扶贫力量

资金不足是制约扶贫攻坚的最大难题。通江县积极整合行政机关、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有效发挥党政、群众、银行、社会、市场职能,着力从政策机制层面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首先是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在扶贫攻坚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我县强化政策投入基础工作,科学编制规划、做好项目储备申报,积极汇报对接,最大程度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政策、项目支持和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攻坚这个刀刃上,将每年县级新增财力的60%、一般预算收入的35%、涉农部门项目资金55%以上统筹用于扶贫开发,同时按照“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住建、交通、国土等项目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其次是激发群众投入。针对农村大量山林、土地、农房等资产大量闲置的现状,我县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农地资源、农房资源、林木资源、人力资源、农村闲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再次是创新金融投入。我县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组织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户量身定做“扶贫小额贷”、“特色产业贷”、“扶贫搬迁贷”、“巴山新居贷”等产品,政府建立扶贫贷款贴息基金给予贴息。目前已授信“扶贫小额贷”6.4亿元,落实“扶贫搬迁贷”8亿元,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近2亿元、“巴山新居贷”近4亿元。

最后,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我县制定“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清单以外的一律交给市场。对有收益的竞争领域的扶贫事项、项目,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审批层级,公开公平地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对投资回收周期长的扶贫项目,通过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对没有回报或回报率低的公益性扶贫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大力实行集中办、定点办、上门办、预约办和强跟踪的“四办一跟踪”机制,为市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周到服务。

另外,社会资源是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补充。我县着力建立健全社会扶贫公益平台,积极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扶贫助学千人工程”等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助学助医、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目前,已累计吸引社会扶贫投入4亿元。

增强发展实力 夯实扶贫基础

通江呈“三山夹两谷”地形,群众生产、出行、上学、就医、居住等条件落后,加快基础建设、打破区位劣势制约尤为迫切。

夯实扶贫基础,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行通畅路、饮安全水、用放心电等是山区群众最为关心的基本民生问题,我们争取2条高速公路过境通江,打通出境大通道,大规模实施县乡村道路升级改造,全县70%的村通硬化路;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246处,解决了农村2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城乡供电质量、价格、服务均等化,所有行政村通信网络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夯实扶贫基础,需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群众“上好学”“看好病”,享受城乡同质的公共服务,才有较高的“幸福指数”。全县教育上近年累计投资近10亿元,实施建设名校、培养名师、塑造名生“三名工程”,充实师资力量1300多名,健全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医疗卫生上累计投资近13亿元,大力实施城乡医院建设和医疗人才培育,所有贫困村均建成了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同时组织专家全面开展重大疾病筛查救治工作,实现了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基本不出县。

夯实扶贫基础,需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通江有近12.08万人生活在北部高寒山区、洪水淹没威胁区、地质灾害区,居住生活环境恶劣。我们按照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思路,坚持新建、改造和保护相结合,分类分片推进巴山新居建设。目前,全县建成18个中心村、320个聚居点,改造农村土坯房、危旧房3.1万户,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安全、舒适居住问题。

挖掘资源潜力 做强扶贫支撑

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硬支撑”,必须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任务,抓好抓实生产就业扶贫。

通江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我们坚持走生态支撑、绿色崛起之路,围绕以通江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以富硒为特色的茶叶和中药材,以空山核桃为主的干果,以青峪猪、空山黄牛、山地梅花鸡、诺水大鲵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等综合产值“400亿”产业目标,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分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通江历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灿烂、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誉。我们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着眼于养身、养生、养性、养心,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康养产业,策划了“中国通江银耳节”“全国洞穴学术会议”等主题活动,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和大批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了全县3万群众增收。

通江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将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县常年输出外出务工人员近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亿元以上。同时,大力实施“回引”工程,设立了创业发展专项资金、特色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建立了对企业支持力度与吸纳贫困户就业人数相挂钩的激励政策,让更多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通江的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依然是我们最大的县情,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通江攻坚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通江县查处8件涉嫌侵犯“通江银耳”商标专用权案件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脱贫攻坚首当其冲
杞麓湖 通江达海的地理传奇
四川通江得汉城 天铸铜城 雄镇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