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十一)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
——
2015-09-27乔书田
文/乔书田
连载(二十一)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
——
文/乔书田
上海鲁迅公园,吕骥向鲁迅坐像献花篮
3月29日,为祝贺吕骥从事音乐工作60周年,由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吉林电视台联合筹拍的电视专题片《人民音乐之光——吕骥从事革命音乐工作六十年》第三次剧本讨论会(定稿会)在北京举行。李焕之主持了会议。吕骥出席了会议。参加讨论会的有孙慎、瞿维、李伟、关立人、冯光钰、伍雍谊、李业道、晓星以及剧本的执笔,该片的导演、制片人等。
4月23日,是吕骥的八十华诞。
4月28日,“吉林电视台《吕骥》摄制组”一行8人抵达上海。在上海音协帮助下,下榻上海音乐学院留学生公寓。
4月29日,刚刚度过了80岁生日的吕骥,在“祝贺活动筹备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冯光钰陪同下,乘北京至东京的3412次国际航班,飞抵上海虹桥机场,准备参加电视片《人民音乐之光》的拍摄工作。上海音协秘书长李国卿和摄制组制片主任到机场迎接吕骥,送他到上海音协事先为他预定好的华夏宾馆(原上海政协招待所)502室下榻。这是一间极普通的标准间,有两张床位,冯光钰与之同住。
4月30日上午,摄制组举行了简短的开机仪式后,《人民音乐之光》开拍。吕骥首先来到上海市闸北区的一幢普通楼房内,拜访了20世纪30年代曾参加过“女工夜校”活动的纺织女工鲁英同志。
鲁英,原名鲁爱玲,比吕骥大3岁。当年吕骥叫她“鲁大姐”,她称吕骥“吕老师”。两人见面后,来不及坐下,就立即回忆起50多年前吕骥到“女工夜校”教歌时的情景。
鲁英家布置简朴,在简单的摆设中却有一台老态龙钟的钢琴,放在客厅的角落里。这让吕骥格外高兴。他走到钢琴旁,打开琴盖,随便弹了几个音,对鲁英说:“你还记得当年我教你们唱《打回老家去》吗?”
“怎么不记得。”鲁英回答。
吕骥坐下来,弹起了《打回老家去》的曲调,83岁的鲁英跟着轻轻哼唱起来:“打回老家去!打回老家去!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地方是我们的!他杀死我们同胞,他强占我们土地,东北同胞快起来,我们不做亡国的奴隶……”
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纺织女工姐妹们,受尽了内外资本家的盘剥和压榨,生活充满了艰辛与苦难。她们渴望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一条翻身解放的路。革命歌曲让她们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救亡歌咏运动让她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鲁英就是从“女工夜校”学唱革命歌曲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1938年,她去了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后上了前线,为新中国而奋斗。建国后,她回到上海,担任闸北区委书记,一直到退休。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纪念日。上午,吕骥拜访了20世纪30年代曾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的赵铭彝先生。
1932年,盛家伦推荐他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时第一个与他谈话的就是赵铭彝。同年,又是赵铭彝派他与盛家伦一起赴武汉,筹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武汉分盟”。
“分盟”成立后,他担任组织部长一职。1934年,仍然是赵铭彝先生介绍他到杨树浦、提篮桥一带的“女工夜校”去开展歌咏活动,真正深入到了工人当中,开始接触到工人的生活、劳动和感情。
下午,他拜访了老剧作家、原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于伶。
5月2日上午,召集在沪的部分“女工夜校”老学员和当年“业余合唱团”①的老团员孟波②、张修、黄凛、郭映艇等20多人,在市政协礼堂“孔雀厅”举行座谈会,孟波还带来了当年出版的《大众歌声》一、二、三辑。大家纷纷传看着纸页已经泛黄了的歌集,回忆着50多年前“业余合唱团”的许多往事……最后,吕骥指挥大家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
下午,孟波在湖南路八号家中设宴,款待吕骥。席间,孟波向门外张望了一眼,接着,他的孙子孟磊和孙女孟颖(一对童男童女),扯着一块印有篆体“寿”字的方丝巾,来到吕骥面前,恭恭敬敬地向吕骥鞠了一躬,说;“祝爷爷健康长寿!”顿时,笑声、掌声响成一片。随即,孟波提议,为吕骥同志八十华诞干杯。大家起立,举杯祝贺。
不久前,为祝贺吕骥八十华诞,孟波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说,“我与吕骥同志,在抗战前的上海、抗战后的延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天津、北京等地,都有过较多的接触。在他的影响和领导下从事音乐工作的过程中,使我深受教益。他为人耿直、坦率,工作勤奋,生活朴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道路曲折坎坷,情况复杂多变,吕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坚持自己的信仰。”
孟波在文中所说的“信仰”,当然是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但,具体落实到吕骥的音乐工作上又是什么呢?应该说就是他在《吕骥文选》的“自序”中所表述的,他一贯坚持的音乐思想:“集中起来,中心就是为人民。……音乐创作应该歌颂人民的斗争和胜利,歌唱人民的欢乐和苦难,歌唱人民的希望和未来;而音乐理论则应该研究人民的生活,音乐与人民、时代的关系;为人民当前的利益而思考,为人民美好的未来而思考。”
老战友的深情款待,让客人们忘记了时间的推移。吕骥看看窗外,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急忙起身要回宾馆。幸亏车子已等在楼下,陪同人员迅速与他一起返回了华夏宾馆。
已经等在宾馆门口两个多小时的延安“鲁艺”时期的老战友、剧作家姚时晓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见到吕骥,他就发起火来。吕骥再三道歉,请他来到自己的客房,问长问短,与之交谈,对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坎坷和磨难,表示了深切同情。吕骥想给他一点资助,姚时晓婉言谢绝。
5月3日上午,吕骥访问了“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桑桐院长和丁善德副院长陪同吕骥拜谒了学院创始人萧友梅先生位于校园草坪上的半身铜像,并献了鲜花。随后,驱车重访了位于汾阳路上的、吕骥曾三进三出的上海国立音专的旧址,并在丁善德陪同下,拜访了黄自先生的夫人汪颐年师母。
下午,到虹口公园,拜谒了鲁迅墓。吕骥在冯光钰陪同下,先向鲁迅的坐像献了花篮。然后,他绕过塑像慢步走到高大的鲁迅墓墙前。在和煦的阳光沐浴下,他微微合上了双眼。
这时,隐约听到他轻轻唱起了:“愿你安息,愿你安息……”。这歌声,仿佛把他带回到了1936年鲁迅下葬时的情景。
1936年10月22日,是鲁迅先生的安葬日。当鲁迅的棺椁被安放入墓穴时,吕骥指挥歌手们唱起了他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愿你安息,愿你安息在土地里……”在沪期间,吕骥还在冯光钰陪同下,拜访了贺绿汀先生。令人遗憾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没有让摄制组跟随拍摄。摄制组知道这件事后,倍感惋惜。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两位重量级人物相见,没能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多大的遗憾啊!现在,两位老人连同陪同吕骥拜访贺绿汀的冯光钰也都离开了人世,当时相见的情景,被他们密封着带往了天国,永远不被后人所知,实在是太遗憾了。
5月4日,吕骥因要事飞回北京。摄制组则赶往西安,然后,转赴延安。双方约定,5月7日,在延安汇合,继续拍摄延安部分。
5月的延安,正是鲜花盛开的好季节。7日,吕骥在“祝贺活动筹备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海涛女士陪同下,乘北京至延安的“安24”小型客机,飞抵延安。8日,吕骥重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在会议室门前展示的合影照前,凝望了许久。他指点着照片上的人,向大家讲述着当年的情景。他还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指给大家看。
随后,驱车去了北门外。在凤凰山下,遥望了“鲁艺”建院初期的旧址。然后,去了桥儿沟。在桥儿沟“鲁艺”旧址,他来到当年居住过的窑洞前,抚摸着那刚刚粉刷过蓝色油漆的门窗,脸上浮现出凝重的表情。然后,他转身指着旁边的一眼黑黝黝的小窑洞说:“这是当年麦新和程迈③夫妇住过的窑洞。”
5月9日,重访了枣园、杨家岭。10日,参观了在中央大礼堂举办的“延安革命历史回顾展”。
5月1 2日,完成延安的拍摄后,吕骥、黄海涛与摄制组全体成员,同乘“安24”小型客机返回北京。
①业余合唱团:20世纪三十年代由吕骥和沙梅共同发起组建的抗日救亡歌咏团体。成立于1935年6月,成员有:盛家伦、崔嵬、塞克、丁里、麦新、孙慎、孟波、周钢鸣、吉联抗、张恒、张修、黄凛等,最多时近百人。主要以演唱救亡歌曲宣传、鼓动抗战。
②孟波(1916—2015)著名作曲家。江苏常州人。20世纪三十年代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抗战歌曲,后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到延安“鲁艺”工作。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音协秘书长、广州市文化局局长、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笔者曾与其合著《麦新传》(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结下忘年之谊。2015年3月12日,笔者不慎从梯子上摔下,造成骨折,随被送往医院。四天后(16日),孟波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9岁。笔者未能得到消息,未能参加其追悼活动,深感遗憾。
③程迈(1922— )麦新夫人。原名王君阑,河南省西华县人。父亲王拱璧,早期国民党员,河南省著名教育家。1917年,以第一名考试成绩,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会”干事、河南省分会会长。因对日本侵占台湾、青岛期间掠夺的大量中国文物表示愤慨,撰写了《东游挥汗录》,予以揭露,并给日本天皇写信,要求其退位,被日本政府驱除出境。回国后,担任西华县教育局长,改造旧私塾、创建新学堂160余所,在家乡提倡“不赌博,不缠足,爱农村,爱农活,爱公物,爱读书”等新风。后任河南大学教授,主讲“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学”等课程。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支持15岁的女儿王君阑投奔延安。先入“陕北公学”26队学习,经组织建议,改名吴忱。三个月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五分队学习,改名米兰。其间,竟桑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6岁。
随即入党校学习,改名程迈。1939年,转入延安“鲁艺”音乐系第四期学习,与黄准、李群、张隸昌、张鲁等为同期学员。麦新,1940年底到延安,任“鲁艺”音乐系党支部书记,与程迈相恋。1942年11月7日,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的日子里,二人结婚。1943年“审干运动”中,以吕骥为组长、麦新任副组长的“音乐系审干领导小组”,对程迈的家庭出身产生怀疑,怀疑她父亲是国民党CC派,怀疑她曾参加过三青团,怀疑她投奔延安的动机……二人失和。后来在“甄别工作”中发现,一切子虚乌有,使麦新认识到极左路线给革命队伍带来的危害和给个人家庭带来的不幸。1945年,二人在分居情况下,同赴东北,1947年6月麦新在内蒙开鲁县壮烈牺牲。解放后,程迈在沈阳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直至离休。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