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河扬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2015-09-26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扬琴乐曲黄河

李 墨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0)

浅析黄河扬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李墨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0)

黄河是我国近20年来在扬琴教学、曲目创作方面的领军人物,其创作的扬琴曲目在各种专业演出比赛中频频亮相,成为扬琴界内的代表并引领着扬琴创作风格的转变。代表曲目有《天山诗画》《川江韵》《古道行》《湘江抒怀》《巫峡船歌》等,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格,以及移植改编曲目《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回旋》《摩西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随想曲》等,本文拟对黄河扬琴曲的风格性旋律、技法方面进行剖析,探究他创作过程中潜心突破的关键所在。

黄河;创作特点;风格性旋律;创造性

黄河,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是我国近20年来在扬琴教学、曲目创作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演奏技术娴熟,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音乐表现富有深刻内涵,追求幅度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多年来创作了大量扬琴作品,在近20年来国际国内具有很强影响力和代表性。这些作品不仅艺术品味高,在国家级的音乐创作中频频获奖,成为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曲目,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而且听众面广,除在音乐会舞台和各种器乐比赛中有极高的选用率外,还随着社会考级的推广,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流传。这批出自黄河笔下的作品,以其多样的音乐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段,简繁纷呈的演奏技巧,浓郁的风格韵味,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因素在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作细致入微的分析,显示出了他严谨的专业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成为我国近年来扬琴作品中的代表。

一、风格性旋律创作是黄河扬琴曲的创作核心

近30年来,随着中国音乐界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各类扬琴新作如雨后春笋般数量激增,扬琴语言和表现手段异彩纷呈。黄河在客观深入地总结我国扬琴乐曲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各地不同音乐特点,加以当代听众和演奏家的审美选择倾向,创作出了受观众和演员普遍欢迎,融多民族、多地区演奏风格为一体的作品,雅俗共赏,中西并存。

在黄河创作的诸多乐曲中,其具有独特风格旋律的主题无不以精干、动人心扉而贯穿全曲各个乐段。形成其精致旋律的重要因素:语汇和音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及地域特性音调

这类作品在黄河的扬琴曲中占了相当的分量。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优美旋律与动感的音乐节奏为许多作曲家所钟爱。黄河将西域风情的曲调加以提炼,以第三人称的手法描绘关于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回想,a和声小调的运用给人以无比惆怅之感而创造出扬琴协奏曲《古道行》。

例1:

西南地区的藏族风景往往纯澈而透明,当地百姓有虔诚的信仰,黄河的作品《拉萨行》,通过雪山吟、弦子情2个乐段,运用藏族音乐多颤音的特点勾画出当地人民惬意的生活和对宗教的顶礼膜拜。而在快板踢踏舞中,作者笔锋一转,引用藏族舞蹈的轻快节奏和旋律贯穿全段发展乐思,在调式、节奏、力度上均有明显对比。即例2在乐曲中的展现。

例2:【踢踏舞】热情的快板

(二)浓郁的地方性风格旋律

在黄河的扬琴曲中,以各地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某些要素和片段作素材,各个地区不同的语音语言、文化背景,因而从各地人民身上所表现出的民间音乐各具风格,然后根据音乐题材、形象的需要,在作曲技法、曲式结构及对扬琴的性能、技巧的发挥等方面注入全新的内容,塑造出崭新的音乐形象。他根据西北地区的音乐旋律,采用当地很有特色的商调式旋律而创作了极富“西北风”的曲目《黄土情》,主题部分纳目远眺,感怀往事,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与人民的淳朴。在另一首曲目《川江韵》中,作者采用四川地方音调,结合当地语音习惯创作而成,刻画出川江两岸的风土人情。这两首作品值得称道的是,在作曲技法、作品结构和发挥扬琴技巧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突破了用民歌、民间器乐曲原样、变化不多的创作手法,根据作品需要自由展开,并大胆地发挥了扬琴的性能和表现手法。

二、黄河扬琴曲创造性的突出特点

在近期的扬琴作品中,黄河以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运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使听众既能接受这种新式音乐风格,又激发了听众的审美热情,从而形成了他在扬琴曲的创作中独具一格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展示。

(一)音乐听觉想象中绘画性极为丰富

我们在欣赏音乐时经常想象的描绘着在现实生活中由视觉感受的物象,如形状、色彩,甚至动作等,以此来接近作曲家用声音的艺术描绘出的万事万物。在黄河的扬琴曲中,将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在音乐中选择相应的类型、音响予以暗示和表达来启发观众的听觉想象。现实生活中的视觉形象经他进行音乐造型之后,听觉画面更为丰满立体。乐曲《拉萨行》中以【雪山吟】【弦子情】【踢踏舞】【天人合一】4个小标题提示听众,加以各种音乐元素予以对应雪域高原的不同景象。又如在乐曲《巫峡船歌》(例3)的快板段落就运用中强力度和跳跃的节奏有局部逐渐描绘着巫峡的豪放酣畅,激情飞扬、极富变化的节奏使整个画面意趣横溢。

例3:

由以上可看出,在黄河的扬琴曲中,那些丰富的绘画性主要是作者通过渲染音乐情绪气氛,“用特性的音乐元素进行绘画,以此来象征着画面的组成部分,从而极大地丰富着音乐的绘画性。”1

(二)对扬琴演奏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乐曲《古道行》引子部分,将双钩弦与泛音两种技法并置,增强了乐曲的感情色彩,使乐曲在古道缥缈的音色中行进。另一种技术双音齐竹是扬琴演奏最普遍的技法,但黄河创造性的将双音齐竹运用结合了快速双音16分音符的连续击弹,并始终保持在强力度下,这样不仅增大了乐曲张力,音乐情感激昂饱满,同时要求双手在同时进行齐竹演奏的情况下分别具有旋律性,做出各自旋律线上的强弱起伏和情绪变化,既加大了乐曲演奏难度也丰富了音乐内涵。如乐曲《拉萨行》《巫峡船歌》(例3)的快板段落。

(三)乐思发展手法纵横交错

黄河的扬琴作品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音乐的表述方式,无论是织体音响还是旋律陈述都充分突显其创新性。乐曲旋律展开总是充满新意,从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如《拉萨行》主题旋律当中以装饰音的频繁使用来模仿当地民歌常用的颤音,乐曲《川江韵》中象征着江水波浪起伏的下行半音阶弱奏等,在调式调性上也使用游移式处理来变换音乐情绪,所有这些安排都在为色彩性对比提供服务。不仅横向上如此,他的作品纵横交错的音响,左右手织体紧密交错融汇,如《古道行》第二段快板C大调,左手走出一个宽广的歌唱性旋律线条,与右手极具特色的流畅节奏型相互交织,既有双手各自的旋律性表现,又有纵向配合的和声音响效果,增强了乐曲的起伏感和流畅性,情绪变得宽广,演奏难度也变大。这种新的扬琴演奏技法使音乐的色彩性与艺术感染力都得到很好的表现。

(四)曲式结构的丰富创新

扬琴作为民族器乐种类的一员,它的各种风格均与传统音乐一脉相承,作品曲式结构也不例外目前,不少扬琴曲的曲式结构一般表现为:A呈示部,a主题,方整乐段,常用轮音演奏,a’变化拨奏演奏;a”稍加变奏,加强肢体厚度,左手旋律,右手作和弦分解渐强渐慢结束;B中部,多为原慢板主题的快速变奏,而缺乏主题性格上的对比,局限于扬琴演奏的竹法变化自身的变化,缺乏动力性展开,缺乏变化的写作技巧,乐曲显得单调,有些作品为了表现演奏技巧,往往只讲究情绪,旋律经不起严格推敲,缺乏音乐表现的艺术性。

黄河的一系列扬琴作品问世后,在曲式结构安排上做出巨大的突破,随乐思的发展而自由组合,不再拘泥于原来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型,而是做出了新的调整与布局,甚至在各个段落的写作手法也分别与旧形式区别开来。为了便于观察,现将两种结构各个部分的区别对比以表格形式呈示如下:

黄河作为近年来活跃在民族乐坛上扬琴的领军人,在他的作品中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旋律上独具特色,技法复杂难度高,曲式安排基于传统但又将现代西方音乐有机融合,在众多的曲目中很容易将他的作品从中识别出,他的作品风格已被业内和扬琴爱好者所欣赏,在新的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2000年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乐)特刊,2001(1).

[2]赵艳芳.中国现代专业扬琴教学与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3]白紫涵.黄河黄土高原情 天山诗画古道行——访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黄河[J].乐器,2009(9).

J632.5

A

李墨(1989-),女,山西人,201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扬琴演奏专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扬琴乐曲黄河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黄河』
父与子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