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作鸳鸯不羡仙

2015-09-25徐文潮

旅游纵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殉情雌鸟鸳鸯

徐文潮

在我国,鸳鸯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永恒爱情的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纂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无名氏《古绝句》)的诗句。古人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会陪伴终生,永不分离。

可事实上,鸳鸯的爱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它们并非总是成双成对地生活,配偶也不是终生不变的。野生鸟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鸳鸯的生活群体中,可谓雄多雌少。几乎每一个繁殖季节,都会上演“英雄夺美”的争斗。它们只是在繁殖期间,建立固定的配偶关系。从表面上看,它们亲密相处,形影不离。而实际上,产卵、孵化、育雏全由雌鸟单独承担。而雄鸟则像个“花花公子”,逍遥自在,四处游逛。虽然,它们在上一个繁殖季节,就已经有了伴侣,但到了新的繁殖季,再重新选择自己的配偶也是很普遍的。因为在这场较量中,雌性鸳鸯才是唯一的裁判。只有最优雄性,才有资格陪伴在它的左右。

那么,并非从一而终的鸳鸯,为何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爱情的典范呢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看见鸳鸯经常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中,引颈击水,追逐嘻戏的亲昵举动。以及雄性鸳鸯那身华丽的羽毛,通过联想而产生的美好愿望罢了,是人们将自己的幸福理想,赋予了外表美丽的鸳鸯。

鸳鸯,属雁形目,鸭科。为小型游禽,身长约42厘米左右。鸳为雄鸟,鸯为雌鸟。雄性鸳鸯华丽无比,它们的头部顶端,呈有暗绿色的金属光泽,且冠羽艳丽明显。背上有一对直立的橙黄色的羽,呈翼帆状,这也成为雄性鸳鸯的显著特征。嘴为橙红色,嘴甲尖端为白色。而雌性鸳鸯,则朴实无华,远不如雄性鸳鸯那么漂亮。它通体为灰褐色,没有雄性的冠羽和翼帆,它的辨识特征,为鲜明的白色贯眼纹,嘴为灰色。

它们一般都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和湖泊等生境中。喜欢成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鸭类混在一起。它们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它们休息或睡觉时,会将头插在翅膀下边,用一只脚站立,有时还会漂浮在水面上打盹。

鸳鸯属于杂食性的野生鸟类,它们的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种子,还有各种昆虫和幼虫,以及鱼、虾、蜘蛛等小动物。且食物的种类,常会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繁殖季节,它们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植物的果实。

有意思的是,鸳鸯的巢都筑在大树的树洞里,且树洞离地面很高,一般为10至1米。洞内垫有木屑,上面铺着雌鸟的绒羽。经过近一个月的孵化,雏鸟出壳了。它们在巢中短暂地停留几天后,就准备离巢。开始时雌鸟会在洞中鸣叫,声音又细又急,一直持续1个小时之久。然后,雌鸟先从树洞中飞出来,落到树下,并且继续不停地鸣叫。这时,雏鸟们才伴随着叫声,慢慢地爬到洞口,一个接一个地从高高的树洞中跳到下面的草地上,并很快地跟随着雌鸟下水游走。

作为我国著名的观赏鸟类,它们不仅给大自然增添了诗情画意,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遐思。所以,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会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不是吗?它们的美丽,曾勾起过多少文人墨客的翩翩联想。可以说,在他们的文艺作品中,对那些悠闲自得,成双入对,风韵迷人的鸳鸯,寄托了无限的情思,也创作出了无数绝代佳句。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过一首描写鸳鸯的绝句,诗曰:“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齐安郡后池绝句》)

细雨朦胧,一对鸳鸯在铺满浮萍的池塘中戏嬉,池旁的小鸟在蔷薇花丛间鸣叫。一幅生机盎然、清幽妍丽的画卷,就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诗人以“绿锦池”“浴红衣”来点缀画面,那“绿”“红”两色,将整个画面渲染的醒目而耀眼。特别是诗人着意把它放在夕晖斜照的背景下来加以描述,以夕晖的璀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这就把鸳鸯写得更加美丽可爱了。

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则用“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佳人》)的诗句,来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用鸳鸯的成双成对,来反衬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特别是从诗中,也寄托了诗人即便遭遇罢官漂泊、饥寒交迫的窘境。但依然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忧的高尚情怀。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列女操》)它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在封建社会里,丈夫死后女子必须守节,如果女子守节的“事迹”显著,皇帝还会给予褒奖,树贞节牌坊。这一套封建礼教,曾使多少妇女在落寞痛苦中死去,她们为这所谓的“贞节”,付出过多少代价啊。她们的痛苦,在当时谁又能理解呢?此诗是借赞颂贞妇烈女,来表达诗人那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行。

其实,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用来比作兄弟的。鸳鸯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的和睦友好。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中,就录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苏武诗四首·其一》)的诗句,描写兄弟骨肉的离别之情;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嵇康,为送他哥哥参军而写了一组四言古诗,其中的第一首,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赠兄秀才入军》)而真正用鸳鸯来比喻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那“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形象地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的坚定誓言,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久而久之,鸳鸯就成了夫妻的代名词了。

而文学上的追崇,也逐渐影响到了民间的风俗。如送给新婚夫妇带有鸳鸯图案的物品,以示对他们忠贞爱情、美好生活的祝愿;那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除此之外,在一些像鸳侣、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俚语俗物中,也都离不开鸳鸯。而且我国历代还流传着许多以鸳鸯为题材,歌颂纯真爱情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以至于鸳鸯,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吉祥鸟。

事实上,在野生鸟类中,有很多都是恪守着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比如在雁群中,很少会出现单数。当它们有了自己的配偶,那绝对会忠贞不二的。甚至在丧偶之后,多半也不会再另寻新欢,宁愿独守其身或者郁郁而亡。像天鹅也是一夫一妻制,配偶死后,活着的一方,会久久地在对方的尸体前守护徘徊,并且哀鸣,声音极其悲伤,此后终生不会另寻配偶。

元代著名词人元好问,就曾被一只殉情而死的大雁所感动、所震撼。他写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摸鱼儿》)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一个“问”字,横空出世,表面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上却是对殉情者的赞美。那“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不仅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回答,更是对至真至爱的盛赞。这里,词人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上充满悲剧气氛环境描写的烘托,成功地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

尽管人们一直以来,都把鸳鸯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它不过是个伪命题,是一种以讹传讹的结果。但每到繁殖季节,它们在那一潭碧波中,那相亲相爱,风韵迷人的样子,毕竟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也使鸳鸯成为我国传统

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野生鸟类,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倾心的自然界宠儿。我想,既然是约定俗成,那我们干嘛非要破坏鸳鸯在人们内心中的美好形象呢?

鸳鸯,仍是人们心目中最美丽的珍禽。

猜你喜欢

殉情雌鸟鸳鸯
欢天喜地配鸳鸯
风中的声音
——雁鸣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情规
绣鸳鸯
殉情的野麻鸭(外一首)
知更鸟先生也是“模范丈夫”
善待爱情
鸳鸯跳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