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
2015-09-25张玮艳
张玮艳
2010年的电影《浪漫主义者》(The Romantics)改编自导演盖尔特·涅德霍福(Galt Niederhoffer)创作于2007年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七位大学同窗在其中一对好朋友的婚礼上经历的一系列疯狂而又纠结的故事。导演盖尔特·涅德霍福以婚礼为焦点,用细腻舒缓的叙事、简单明快的音乐、清新脱俗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乎爱情和友谊的现代故事。与整部作品文艺清新的风格大相径庭的是该片的故事情节——七位好友在本应温馨浪漫的婚礼上却上演了三角恋、背叛、醉酒、吸毒、偷情等疯狂的戏码,把婚礼变成了一场尽情宣泄的狂欢节。本文籍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的狂欢化理论来阐释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特质,以期对这部小众电影作可能的分析解读,并进而探讨这部看似“混乱”的电影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狂欢化诗学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源自狂欢节。狂欢节本身是“一种仪式性质的混合游艺形式”,“是既没有灯光、也无所谓演员与观众的游艺”,“它可以随时代、民族和具体节目的不同而有各种变异和不同情调。”在狂欢节上,一切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是狂欢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也可以说,人们不是在观赏或表演狂欢节,而是生存在其中,过着狂欢式的生活。狂欢节期间,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产生了人们之间自由的狎昵交往,看起来怪诞不羁、不合情理;狂欢节使神圣与亵渎、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睿智与愚蠢等不对等因素联姻结合起来,并产生了“狂欢式不恭、狂欢式辱骂与贬低、与土地和肉体之生育力相联系的狂欢式讽刺模拟等”。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狂欢节培养出了由各种象征性具体——情感形式(从大规模复杂的群众活动到个别的狂欢姿势)组成的一整套语言。可以说,这种语言具体而微地、清晰地(像任何语言一样)表达了渗透它全部形式里的狂欢处事态度……它很容易在某种程度上移位于艺术形象的语言,即文学语言。狂欢节向文学语言的移位,我们称之为文学狂欢化。”也就是说,把狂欢节的“各种象征性具体——情感形式”——庆典、仪式、活动等——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就是“狂欢化”。狂欢化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有狂欢广场、加冕和废黜仪式、双重的狂欢形象和脱离常规的生活等。本文将从狂欢广场、加冕和废黜仪式及狂欢形象的双重性三个方面来讨论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特征。
二、狂欢的时空:狂欢“广场”
根据巴赫金的研究,在中世纪,狂欢型节日(农神节、愚人节、复活节、赶集日、葡萄收获日等)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每年长达3个月之久。基于此,可以说,中世纪的人仿佛过着双重生活:一种生活是官方的,严肃的、阴沉的、教条的;而另一种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的,充满了不敬和猥亵。而这两样生活都是合法的,不过有着严格的时间和场所界限。从时间的维度看,狂欢节都有固定的节日和集市期,这是人们跳出正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是对运行于正常轨道的官方生活的偏离,是现实生活的暂时中断。从空间的维度看,狂欢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广场和它所毗邻的街道。狂欢节按其思想是全民的、包容一切的,而广场就是全民性的象征。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广场更具有象征意味,我们能“透过现实广场清楚看到自由狎昵交往和全民性加冕一废黜的狂欢广场。”而且反映到文艺作品中,狂欢广场的含义得以扩大,情节上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是各种人相遇和交往的地方——街道、小酒馆、道路、澡堂、船甲板等等,都会获得加倍的狂欢广场的含义。”
在《浪漫主义者》这部电影作品中,导演把狂欢的广场设定在了汤姆和莱拉的婚礼上,但与一般温馨幸福的婚礼不同的是,本片中的婚礼却有其独特的地方:为莱拉做伴娘的是她当年的室友劳拉,她们在念书时相识,是彼此大学中最好的朋友——这两个女孩在大学里同时爱上过汤姆,最重要的是,劳拉直到现在也无法释怀于自己对汤姆的情感。而且,劳拉也是前来参加婚礼的朋友中间唯一至今还保持单身的人。本来是热闹且亲切的婚礼和好友重聚,但感情的“陈年旧账”却让这场精心筹备的婚礼渐渐走了样。
婚礼开始之前往往要进行彩排,然而就是这场不太正式的彩排宴会建构起了狂欢“广场”,成就了本片的第一场集体狂欢。在宴会上,众宾客频频举杯,开怀畅饮,为新郎新娘送上美好祝福,但随着酒酣人醉,宾客们的致辞也渐渐乱了套。有人开始污言秽语,有人抱怨不停,有人曝光新郎新娘的糗事,全然不顾四周宾客和新人的尴尬表情。到劳拉致辞的时候,她竟然失口把新人的名字念成了“汤姆和劳拉”。可以说,整个宴会环节就是一个人人借着酒精发泄不满、纾解抑郁、打情骂俏、插科打诨的狂欢广场。这种错误百出、粗俗不堪的广场话语从非狂欢的正常逻辑来看是非常不得体的,但在狂欢“广场”的语境中,它“使人的本质的潜在方面,得以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揭示并表现出来”,同时也为后来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狂欢的生活感受:加冕和废黜
狂欢节上最主要的狂欢活动是狂欢节丑角国王的加冕和随后的废黜。加冕一废黜是两位一体的双重仪式,在加冕中已包含了将来废黜的思想,而废黜仪式的完成又清楚地显现出新的加冕。由此可得出加冕与废黜具有相对性与双重性,它们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从而彰显了狂欢的世界感受——交替与更新,摧毁一切与更新一切,“永远在自身里包含着否定(死亡)或者反面这样的前景”。
在《浪漫主义者》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剧中人物的“加冕-废黜”过程。在电影开始,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加冕”开始。他们一个个青春靓丽,事业成功,友情坚固,爱情甜蜜。新郎汤姆帅气有才,文学博士在读;新娘莱拉甜美可爱,家境富裕;好友崔帕活泼开朗,是电影明星,与丈夫皮特恩爱有加;好友薇喜与男友杰克即将结束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唯一落单的劳拉虽然爱情坎坷,但事业还不错,况且老友相聚,也倍感亲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美好,一群俊男美女令人羡慕不已。然而,导演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美好光鲜,彩排宴会结束之后,剧中人物的“废黜”正式开始。
宴会结束后,好友们相约来到海边继续喝酒、聊天、裸泳、狂欢,后来他们交换各自的丈夫、男友,崔帕和杰克一组,薇喜和皮特一组,劳拉和莱拉的弟弟一组,结伴寻找消失不见的新郎汤姆。在交换伴侣之后,这些白天得体优雅的绅士淑女们才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薇喜和皮特在一起,各自道出了对另一半的不信任,在酒精的刺激下,两人相约一起裸奔。崔帕和杰克一起,八卦朋友,分享做演员的不易,后来甚至吸毒、偷情。人前看似爱情稳固的两对夫妻、情侣,仅仅一夜之间就已经彼此中伤,触破了爱情道德的底线。
汤姆和莱拉即将结婚,却看起来并不幸福,反而一直郁郁寡欢,似乎对彼此都有疑问。莱拉担心汤姆依然对前女友劳拉有所依恋,但在好友和亲朋面前又不好表现出来,只能晚上在自己的房间独自哀叹。导演用了一组长镜头来展现莱拉内心的不安。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莱拉坐在桌前,喝一口酒,吃一块巧克力,再点燃一支烟,手里拿着汤姆和劳拉的照片看了半天。莱拉一直呈现出的是一个稳重大度的乖乖女形象,但在自己的房间里,她的淑女形象也被“废黜”了,成了一个酗酒、抽烟的不良少女。而另一边的汤姆却在结婚前夜依然在劳拉和莱拉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他被劳拉的才情和激情所吸引,所以在众人面前悄悄溜走,只为能有机会和劳拉单独相处;但同时他又不愿放弃莱拉所能带给他的稳定生活,甚至在新婚前夜还向莱拉吐露自己的犹豫。这样,故事开始为观众塑造的好男人就被“废黜”成了在爱情中犹豫不决、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的懦夫。
而劳拉在本片中看似无爱一身轻,却是最纠结的角色。她和汤姆大学交往4年,虽几度分手,但依然视其为最爱;她和莱拉为室友闺蜜,分享彼此的秘密和一切,但最后爱人却和自己的闺蜜结婚,并且她还要装作心甘情愿地做伴娘并满心欢喜地祝福他们。电影一开始,朋友们关心地问劳拉:“你还好吗?”劳拉轻松地回答:“姐妹们,我很好,真的,我真心祝福他们。”但看似无所谓的劳拉,最后终于禁不住内心的挣扎与不甘,被拉下了“神坛”。她找到汤姆,和汤姆一夜缠绵,成了爱情和友情的背叛者。
就像电影中崔帕和杰克的一段对话,
崔帕:为什么大家看起来都很开心?
杰克:他们没有。
崔帕:真的吗?
杰克:是的。我的意思是,劳拉很消沉,假装幸福;薇喜也一团糟,她假装一切安好。皮特一团糟,却假装成功人士。
崔帕:你呢?
杰克:我是个假装关心的可悲混蛋。
人人都戴着面具,都过着表里不一的两重生活。在正常生活中,他们被“加冕”为演员、作家、成功者、恩爱的伴侣,而在非正常的有了酒精刺激的狂欢语境下,他们褪去了华美的袍子,被“废黜”成了失败者、懦弱者、背叛者和不忠者。但有趣的是,当第二天婚礼正式开始时,前夜混乱不堪的每一个人都迅速回到了自己本来的位置,该结婚的结婚,该祝福的祝福,该恩爱的恩爱,也就是说废黜不是赤裸裸的绝对否定和绝对毁灭,废黜又蕴含着新的加冕。在这加冕-废黜-加冕的不断循环中,本片渗透了狂欢的世界感受,一切都在打破-重塑的交替过程中演变。生活也是如此,不会永远按你所想,一成不变,但也不会天天都是让人无所忌惮的狂欢节。
四、狂欢的主题:狂欢形象的双重性
狂欢节的一切形象都是两位一体的,它们自身结合了交替与危机的两级——生与死、祝福与诅咒、赞美与辱骂、青春与衰老、上与下、前与后、愚蠢与睿智。狂欢形象包含着许多个二律背反,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狂欢形象具有双重性。借助狂欢形象的双重性,我们可以分析《浪漫主义者》所要传达的主题。狂欢混乱的婚礼只是导演放出的“烟雾弹”,狂欢背后彰显的是导演对当代社会爱情和友情的困惑与思考。
本片的名字叫做“浪漫主义者”,其实内容与文学史上的流派“浪漫主义”没有任何联系,有的只是爱情中浪漫理想与平淡现实的纠结矛盾。新郎汤姆自始至终都在摇摆,他一脸阴郁不快地望着大海,像一个“患了相思病的水手”;他不知道头发应该梳向左边还是梳向右边;他在婚礼前夕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爱不爱莱拉,甚至背叛莱拉,与劳拉偷情,然后又把劳拉扔在一边。他就像一个孩子,买了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立马后悔没买香草味的。劳拉有文采,疯狂自我,他们洞悉彼此的想法,是狂热的心灵伴侣,而莱拉平凡单纯、踏实稳重,与他互为补充,可以与他安稳一生。如果说劳拉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浪漫理想,那么莱拉就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汤姆想要安稳人生,但怕自己难捱几十年如一日的无聊,又舍弃不了激情与疯狂,于是他夹在两个女人中间,左右为难。导演借此巧妙地传达了爱情的双重性,爱情选择中的两难——是选择狂热的心灵伴侣还是选择互补的居家对象?是选择浪漫还是选择现实?
与本片中爱情主题相伴随的是友情,但友情也随着这场混乱的婚礼变了质。劳拉与莱拉既是闺蜜又是情敌,她们分享宿舍、衣服、笔记,甚至男友,一方会在对方结婚时不辞辛苦大老远地跑来祝福。然而,这样的姐妹情深也难抵爱情中的拼争。两人的关系在新娘莱拉即将上场时出现了彻底断裂。劳拉坦诚地告诉了莱拉汤姆昨晚出轨和她在一起的事实,并劝告莱拉,汤姆并不爱你,你应该和真正爱你的人结婚。然而,面对劳拉的坦白,莱拉却异常冷静地回应:“你们之间已经结束了。单恋是一种完美的浪漫情结,它会让两个懦弱者上演出一场爱的幻剧,而无需面对任何现实的结局。”接下来,两个好闺蜜开始了互相指责,之前所谓的分享一切,这时已完全变成了不打招呼的夺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莱拉看来,汤姆究竟爱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汤姆选择和谁结婚,重要的是在和劳拉的竞争中究竟谁是胜出者。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我们才算真正看懂:爱情只是注脚,本片从头到尾其实讲的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她们分享一切,又争夺一切;她们既是好友又是竞争对手。也许这就是女人的疯狂友谊,亲密无间又裂缝丛生,彼此相爱,彼此憎恨,如此才能永不放弃,永不厌倦。
结语
《浪漫主义者》全片充满了狂欢精神和游戏精神,但这并不是一部哗众取宠的粗制滥作,相反我们能够体会到本片中时不时流露出的特殊的美学风格:粗俗背后的欢笑,放肆背后的宽容,嘲笑背后的同情,狂欢背后的思考,或者说这是一部寄寓着导演的人文情怀的诚意之作。虽然片名中带有“浪漫”二字,但本片却是一部写实的社会轻喜剧。现实中的每一个人也许都会像片中的好友们一样,戴着面具生活,看似光鲜的外在并不能遮挡内在的混乱与不堪,面对爱情、友情,也会迷惑,但却选择在自己的迷茫中伪装,偶尔透露无奈的自嘲和眼泪。普多夫金曾说,在那些十分隐秘的但终于被发现出来的细节中,蕴含着一种明察秋毫的因素,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因素,赋予那些被表现的事件以最终价值。或许,用艺术的手段去观照当下生活就是《浪漫主义者》这部电影的最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