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历史影视演绎探析

2015-09-25李春艳

电影评介 2015年6期
关键词:赤壁三国演义三国

李春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史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段。然而,90%的中国人并未通读过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人们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是来自古典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根据三国历史改编的影视戏曲等题材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三国演义》等影视历史剧在黄金时段播出,带动了全国的历史文学名著热。由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但随着影视历史剧的发展,各种戏说消解也迎面而来,犹如胡适之所说,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1994版《三国演义》到2008版《赤壁》,再到2012版《铜雀台》,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三国历史正一步步走向虚无。

一、影视作品的三国历史演绎

在无主题、晦涩和故作深沉被引为时尚的90年代初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导演王扶林能旗帜鲜明地阐释原著思想主题,令人称赞。小说原著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电视剧保留了这一倾向,并通过剧情逐步揭示了“拥刘反曹”的形成原因。《三国演义》充分挖掘了在这一思想倾向下的忠义、仁政等道德观念和理想人格,除此以外,对三国历史的评述,对三国时代精神的再现都处理得当。该剧对一个世纪多个政治集团权力的争夺和政治军事冲突演绎到位,塑造出的传奇历史人物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无疑,作为影视的核心要素人物,导演处理很是用心,但是,在将他们塑造得合乎理想的同时,也神化了帝王将相、豪杰才俊的能力,影响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当学校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心中树立历史唯物史观时,唯心史观在影视中却是一派繁荣。观众从荧屏上看到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会潜意识地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于英雄人物的意愿和才能。有学者乐观地说:“怎么能把我们观众的智商估计得如此之低,以至于认为他们连区分文艺作品和历史教科书的能力都没有了呢?”但是,作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常常不自觉得通过荧幕上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所以影视演绎历史必须有个度。

如果说,电视剧《三国演义》还在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那么2008版《赤壁》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在三国历史上,赤壁之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电影《赤壁》与人们所熟悉的三国历史相去甚远。影片中,大战来袭,东吴主将周瑜去马厩给难产的母马接生;他去刘备军营参观却看到刘备聚精会神地编草鞋,周瑜等人问起刘备为何重操旧业织起“草鞋”,刘备答道:“这么多年了,习惯了。”此时关羽温柔地接上一句:“我们行军路上穿的草鞋,都是大哥给我们编的……”电影完全没有展现出赤壁之战迫在眉睫时,各方人物的智勇较量,观众也感受不到那个鼓角争鸣、群雄四起的三国时代的气息。

导演吴宇森通过电影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部具有现代幽默感的《赤壁》,在这里,我们感觉不到这场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如何改写了历史。虽然导演对《赤壁》的定位是好的——中国的历史,世界的三国,可我们看到了什么?血腥的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人海浩荡。在经过了好莱坞特效处理之后,一切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影片还会给观众一个误读,因为它消解了中国历史中的正面意义,传达了一种不管多少人死于非命,胜者为王的强者哲学。这样失魂落魄的中国历史如何走向世界?

三国历史到了2012版《铜雀台》完全出走历史,陷入商业喜剧的漩涡中。在情色权谋这一通俗的主题下,导演赵林山对于人物的塑造力求创新,于是一个全新的曹操出现了。朝堂上,他能够当面质疑汉帝、强迫众臣食生肉、威逼伏皇后伏法;情感上,英雄难过美人关,最后悟透爱情真谛。由此,导演告诉我们曹操人格分裂的主要依据就是历史与伦理的悖论,也就是说,因为他是一代枭雄,所以注定一生孤独。影片充分挖掘了曹操的复杂情感,强调了他的人性,不仅如此,除了曹操,汉献帝、营丕等人物也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加上影片中那些有特色的语言,可谓完全颠覆历史。

众所周知,影视作品对历史的解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出于弘扬政治主旋律的目的,二是出于获得商业效益的目的。导演在《铜雀台》中对历史题材过度加工,明显属于后者。其实,影视历史剧,为了满足剧情需要,多少都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艺术与历史必须结合起来,而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戏说。“历史当然不是文物陈列,也不是简单地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而是一个超越当下实存的状态,指向于一个可憧憬的未来因而深刻地蕴含着人性观念的意义之源。”因此,影视历史剧在阐释历史时,必须要关照历史。

二、影视如何演绎历史小说

从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到《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电影《赤壁》《见龙卸甲》《关云长》《铜雀台》,2010版《三国演义》等等,在让观众重温历史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三国热。三国历史的影视演绎,虽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但也传承和发扬了三国文化。所以,文学与影视必须联姻,才能双赢,那么影视如何成功演绎历史小说,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的原色?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从观众视角出发,把握适当的主题。不同的主题就有不同的情节故事,在历史叙事中,同一史实和史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以其应有的严肃性要求影视制片者不可消解历史,诸如“戏说”等类的形式可以出现,但主题一定要明确,不能仅仅以宏大澎湃、变幻多端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而应该以本真的时代特征作为其演绎的背景,以人物优秀的品质、时代价值观作为演绎的主题。

第二,实景拍摄,重现历史。影像叙事具有语言叙事无法比拟的现场感、真实感,它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克服了语言叙事的抽象眭、间接性,因此在拍摄影片时,要尽量根据确切的图书文献资料,寻求历史文化的认同点,并且尽量重新搭建与精心复制当时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力求历史的真实性。

第三,摹写旧貌,复原历史。历史影片对历史原貌的“摹写”与“复制”不仅是追求历史的真实,力求达到重现历史,这只是外在的、直观的与浅层次的,更要追求内在的、思辨的与深层次上的重现历史。正如莱辛所说:剧作家并不是历史家,他的任务不是叙述人们从前相信曾经发生的事情,而是要使这些事情在我们眼前再现,并不是为了纯粹历史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更高的意图;历史的真实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达到的手段。作为过去史实的历史已经远去,作为阐释过去史实的历史不断使它复活。任何一个影视创作者在创作历史作品时都会带上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立场与想象,只有达到影像与历史的完美统一才能真正重现历史。

最后,既要以历史为依据,也不能拘泥于历史。影视创作要通过历史建立起与现实对话的平台,让观众从古代看到现代,引起受众深思,从而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现实、对待现实。影视剧不是历史,不需要实事求是,所以创作者可以根据剧情和影视表达的需要,对于既成史实重新加工阐发,适当改动,让古代在现代重新活过来,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与历史人物真诚相对、沟通交流、融为一体。

其实,1994版和2010版《三国演义》都基本做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也为我们的三国历史影视演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影视作品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的建构,任何超越历史,戏说解构历史的图谋只能使作品陷入表达与语言的真空。只有我们的影视创作者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可以用正确的文学观认识历史,才能把更好的影视历史作品交给受众,交给未来。

猜你喜欢

赤壁三国演义三国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