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三晋英烈忠魂 传承民族精神

2015-09-25张力军

党史文汇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导烈士山西

张力军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辟了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翌年,八路军以山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向河北、山东挺进和扩展,当年山西有1300万人,就有60余万人参加抗日武装,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新局面。从山西开往外区的八路军主力,多数是在山西入伍的青年,这是山西人民对抗战的重大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离开家乡后,牺牲在异地他乡。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许多官兵,就演绎了这样一幕感人的故事。

这里埋葬着200余名山西籍无名烈士

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是一支主要由三晋儿女组成的抗日劲旅。1940年11月上旬,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胜利到达鲁南地区的费县北部与一一五师主力会合,随后改番号为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这支部队刚到沂蒙山区不久就参加了鲁南天宝山区反“扫荡”斗争。先是11月20日在费县武安镇挫败日伪企图建立据点的阴谋。24日又与日军2个大队及伪军1000余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50余支,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塔埠岭战斗(又称小卞桥战斗)。在塔埠岭西北方有一山地,因形似豆瓣而当地称之为豆瓣岭。是二营四连的阵地,战斗中他们顽强阻击着敌人疯狂的进攻,但由于汉奸的出卖,伪军刘桂棠部从岭的右后侧对四连进行偷袭。全连200余官兵壮烈牺牲。他们的遗体当时是被卞桥镇地下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冒着极大的危险就地掩埋,但党组织仅知他们多为山西籍,姓名、职务等无法考证。

1964年当地政府为迁葬塔埠山战斗中牺牲的部分烈士,修建了卞桥烈士陵园。园中央竖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载:“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重创两千余名来犯之敌,其英勇气概可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碧血丹心亦足感天地而昭日月。烈士多为山西省籍,姓氏失籍。青史无名,令人惋痛,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为国捐躯,埋骨异乡,烈士甘之面此垒垒青冢,我等当作何想。”

建园初期陵园内共有67位烈士(塔埠山战斗牺牲烈士63名,后又迁入费城其他战斗中牺牲的烈士4名),但只有一座墓前竖有一断碑,墓碑刻有“宋同鹤楼之墓”。烈士姓宋名鹤楼年20(不详),陵县人,1941年费北战役中牺牲,民国三十二年立。但据原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的内勤员高廷光回忆,宋鹤楼烈士原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排长,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日伪军光荣牺牲,山西临汾人。

原费北县委敌工部长陈明五回忆道,“宋鹤楼同志当时36岁,山西人,大高个儿,忠厚老实,家中有妻子和一个孩子,天天盼着抗战胜利好回家团聚”。

在陵园北侧现已不太深的一条小山沟,曾掩埋过豆瓣岭战斗中牺牲的18名山西籍无名烈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能挖条长沟将18名烈士并成一排就地掩埋。其中15名烈士在1964年卞桥烈士陵园建成后迁入园中,而其余3名烈士的遗骸由于时间太久已无法找到。

在离卞桥镇30多公里的柏林镇贯庄村,还有一座 “贯庄烈士陵园”,长眠着塔埠岭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大部为山西籍。陵园位于村东南角,占地面积不大,建于1945年,原埋有187位烈士多是从卞桥镇移送到这里的。陵园内有1945年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碑文中写道:“塔埠岭战斗八路军大胜日伪军的英雄壮举,战后为奠慰英魂而建。”

来自山西的仁义之师

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山东沂蒙山区后,与老区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他们为当地老乡干农活、扫庭院、编箩筐、拾农肥,自己穿破衣、吃糠饼、住山洞,但士气高涨、严守革命纪律、处处为人民服务,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打得日伪军心惊胆寒。

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歌颂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歌谣:

一一五师那个真正好,八项注意件件能做到,都说是纪律好呀,吃的糠煎饼,喝的野菜汤,没有铁锅来做饭,就用脸盆烧。革命战士吃了糠煎饼,喝了野菜汤,革命干劲十分高。战地、黄花、分外香。住的是山洞啊,铺的是干草,穿的衣服掸也掸也不倒,都是用羊毛套的袄,冷热这一套,冷热这一套。使的土洋武,还有土洋炮,埠前埠后天天打胜仗,仗仗大胜仗,军民团结得好啊。

老区人民始终记着当年参加卞桥战斗的山西籍八路军烈士牺牲时的情景。一名战士牺牲时穿着很单薄很破的军服,牺牲后口袋里只有两颗红辣椒、一小块发了霉的糠饼子。一一五师一名叫朗德安的山西人,在南岭战斗中牺牲。从战场上被老乡抬下来时,因门板不大,烈士头、脚在门板两头垂着,老乡们在掩埋时看着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沂蒙山区的老乡们记着他们的恩,念着他们的情。当年用于掩埋卞桥战斗牺牲烈士的铁锹和老四团用过的马灯,老乡都还作为传家宝珍藏着。卞桥烈士陵园第一位守陵人是参加过卞桥战斗的老四团战士牛喜林,从1964年建起陵园,他就默默地为牺牲的战友守灵,直到1984年去世。第二位守陵人唐洪珠老人时任左庄村党支部书记,义务守陵20载。1981年老人的儿子唐彦银从部队退伍后考入大学,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本可以留校或在县里工作,却被老人叫回家中。老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老了,你还是回来帮着照看着点。”就这样,唐彦银分配回离陵园不远的镇中学当了一名英语老师。老人2004年去世,唐老师接过重任,义务守陵至今。50多年来他们没有一分钱的补助,更没有在意别人的不理解和猜疑,用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守护着这些牺牲的革命英烈。唐洪珠、唐彦银父子每到逢年过节,总是拿出自己微薄收入为这些山西籍无名烈士烧些纸点炷香。

唐彦银说:“山西籍的这些牺牲的官兵,多数都没有名字,很希望他们,尤其是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后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看一看。我们这个地方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山西人民的血肉之躯,我们非常感激、感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无言的名单

清明阴雨思亲情,欲寻三晋英烈人。

当年沂蒙立战功,平邑境内筑忠魂。

塔埠山战斗牺牲的200余名山西籍无名烈士何时能够找到他们的家?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资料和知情人提供的山西籍无名烈士线索极少,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们山西籍无名烈士找到家人。希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老同志和后代及知情者能为我们提供线索,让那些长眠在异乡的三晋子弟叶落归根。

2015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与山西电视台合拍了新闻片《无名的铭刻》,报道了此事,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清徐县的王新娃找到山西省委党史办,想通过媒体寻找1943年9月牺牲在山东的大爷王宗一的埋葬地点。王宗一(化名肖凌)1937年参加牺盟会,1938年转入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任作战参谋,1943年在日筑战斗中牺牲。古交市东曲半沟村的阎贵财寻找1938年参加一一五师的二哥阎二巴。

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部分山西籍烈士线索:

教导二旅四团二营排长王伟,山西洪洞人。师部包扎队白(不详 ),山西文水人。一一五师宋鹤楼 ,山西陵县(或陵川、临汾、临县)人。一一五师朗德(志)安,山西人。一一五师王凤怀,山西人。无名烈士中可能有定襄、孝义、汾西人。

在贯庄烈士陵园墓碑上刻有187名烈士名单,现抄录于下,望能找到他们的籍贯和亲人。

团级:刘 涛 邱祖瑞 李子英

营级:李科均 王子玉 赵 鸣

连级:王仲吉 傅美德 吴月清 毛(名字不详,下同) 张玉绑 马(不详) 张作迊 郝介三 张安逸

排级:王進福 刘志兴 颜承礼 王明初 陈九生 程春水 赵洪宜 李登顺 赵金亭 李盛三 彭邵德 罗本固 赵美亭 王成起 聂文忠

班级:张正光 曾继秀 (姓氏不详)琪 刘淑玉 张翰春 王慎志 王立祯 陈长顺 王福禄 陈兰桂 赵常禄 秦世平 马枚兴 杜洪俊 何世化 王庆厚 兰光晋 姜希羲 张子正 李同一 亣忠堂 李修武 田(不详) 齐(不详)

战士:王玉巅 王光化 樊生贵 王化新 高孟春 马玉德 王纪祥 孙风善 邵士彬 孙恒善 侯清法 陈现文 吴光太 李永川 葛正才 刘宗德 袁洪德 (姓氏不详)纪德 马乾德 刘道德 丁世兰 亣永昌 张文举 李开增 李永庆 吴宗春 刘明臣 马志胜 王占敖 王召卿 杨本成 刘开吉 陈见远 常兰芬 王风水 赵泮湖 张玉庆 吕兴合 马善南 马兰田 孟庆鹤 黄玉美 黄金海 曹德荣 张高云 孙书新 王绪齐 左佑祥 杨宝超 杨护甲 武 刚 张树森 安福禄 葛永礼 孙明相 阎庆峰 毕玉吉 李子湘 董庆先 郑智山 韦孝全 马金宗 狄连三 赵秀生 刘 玉 苗守业 聂同德 马同修 张廷祥 袁道均 信恒柱 董志祥 陈传福 时胜才 尹锡鸿 唐大斗 王有圣 高化龙 郎志安 王友生 赵京玉 赵京山 赵京泰 孙恒玉 孙 七 徐瑞贞 王风怀 孟昭友 李贵山 孙恒山 李开增 孙玉金 王立和 张锦泽 王明仁 张福生 侯宗尧 陈昌仁 赵(不详) 田(不详) 林(不详)孙(不详) 陈(不详)程本贤 王立珠 大永平 袁保申 侯清法 崔京宪 鹿增芳 郑志山 王晏湘 车 禄 朱本英 张修法 刘宗德

抗日英烈,三晋忠魂,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筑就了今天的钢铁长城,你们的悲壮战绩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是鞭策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责编 曲星)

猜你喜欢

教导烈士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我想要的教导
向烈士致敬
撒谎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