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2015-09-25程兴通
程兴通
【摘要】高中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作为老师,教学压力也就随之而增大,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是重点学科,打好基础至关重要,所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就成为了老师们所讨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3-01
学生研究学习语文这门课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而课堂时间总是非常有限,老师们必须研究一套高效的教学方案,才能实现用时短、效率高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四大能力的培养。所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紧密围绕着这四大能力去研究。
一、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积累,而课本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外名著作为选读,但也只是摘录了一些名著中的经典节段,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全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选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积累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将其引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增加了知识储备量,读的越多,脑子里就越有墨水,好的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績,还可以陶冶情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每个星期每个班都应该安排至少有两节阅读课,并且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读完被要求阅读的图书,每节阅读课都要有收获,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在每节阅读课过后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读后感,这样既是对阅读课的成果验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试卷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多的除了写作就是阅读理解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依然很重要,语文理解能力提高,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学生的情商着手。即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慢慢培养,逐渐提高,揣度作者的思想和出题角度,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情感出发,以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说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非常重要。理解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写作题的练习,容易抓住写作题的题眼,才不至于写作跑题,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中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尤为重要,只要学生的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才能抓住题眼,得分率升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写作能力的高效培养
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尚不算晚,只要勤加练习,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但是练习写作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水平,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阅读积累量达一定的水平,能够看出作者出题时要考察的知识点,轻松找出题眼,才能准确的定下写作方向,加上平常的阅读逐渐产生的影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写作方面的比赛,提升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同学们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等同于是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场专项练习,既能创建适合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从组织活动开始,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因为只有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才能随之有所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相互联系的,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也会带动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实践的过程中会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单纯地依靠几节课内口语交际课是没有很大作用的,要想办法让学生走出去,多多了解现在的社会,在社会当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当中,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比如说课堂上的问答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言论,对于同学的回答给予补充说明或者大胆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评议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对于创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任务,而写作能力是高效课堂实行结果的体现,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收获。口语交际能力的练习也很重要,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的任务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的练习,综合的应用,认真的态度都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任重而道远”,仅凭一己之力就想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将其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2(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