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句顶一万句》中杨百顺孤独的原因
2015-09-25崔婷伟
崔婷伟
孤独,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是文人雅士才得的“富贵病”,以农民为代表的底层人民更多的是被呈现出物质生活的匮乏困窘或精神状态的愚昧无知,其精神上的孤独可谓是鲜少反映过的内容。而《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在延续了刘震云“新写实”风格和故乡题材的基础上,将笔触深入到以杨百顺为代表的众多普通人民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他们在卑微平凡的生活荒野中深入骨髓的孤独体验,从而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而本文则旨在通过家庭、个人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主人公杨百顺这一深刻的孤独体验产生的原因,从而启发我们从相应的方面对个体进行精神关怀。
一、家庭原因
家庭在一个人身心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在青少年时期还是成年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家庭的和睦与否、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却意义重大的。然而,小说中杨百顺无论是未成年时在杨氏一家中还是在成年后在与吴香香组成家庭期间,他都没有处在健康正常的家庭环境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亲人关怀。这无疑是导致杨百顺精神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杨百顺从小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第一,杨百顺的父亲老杨对儿子的关心和尊重极少。老杨最为关心的是豆腐的买卖,对待儿子们的事情则是以花钱多少为判断标准的。在念私塾时老杨想着不用交学费读书是个便宜,才一口气把杨百顺和他弟弟都送了来,此外并无对兄弟俩学业的过问。并且老杨解决父子冲突的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第二点要说的是杨百顺母亲的缺席。在整部小说中杨百顺的母亲只出现过一次,然而仅有的一次也未以慈母的形象示人,完全是与老杨一样的市侩嘴脸,除此之外,杨百顺的母亲是缺失的。第三,杨百顺与兄弟的关系也不亲密。在他发着烧挨父亲打时他们不仅不安慰反而都偷偷捂着嘴笑,兄友弟恭的情景从未在他家里出现。由此可以看出他从家庭中从亲人那里获得的关爱和温暖是多么稀少。
其次,杨百顺没有从他师傅那里获得真诚的关爱。在学杀猪期间,杨百顺与师傅老曾朝夕相处,因此师徒关系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父子关系。最初与儿子不和的老曾有了徒弟杨百顺的帮忙而与父亲闹翻的杨百顺有了师傅老曾的依靠,故而两人相处得倒是比各自的家人更亲密。但是老曾却在续弦之后变得越来越虚伪;而新娶的师娘也是笑面虎。尽管从表面上看起来师徒二人的闹翻是因为师娘的介入,但是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两人前面和谐的关系是在建立在对利益分配相对满意的基础上的,老曾对杨百顺的关爱也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虽然这一原因对杨百顺的孤独产生的影响不如前一段所述的深远,但是跟随老曾杀猪却是杨百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这次师徒情变不但使得他从师傅那里获得温暖以排遣家庭造成的孤独的愿望没有实现,反而加剧了他的孤独感。
最后,杨百顺与吴香香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尤其是对于杨百顺这样与原有的家庭决裂又在延津县城漂泊的人而言,对于家庭温暖的渴望不言而喻,否则也不会对突如其来的入赘机会那么惊喜并很快接受。然而尽管杨百顺为了婚姻做出了种种牺牲,但是他仍然没有从妻子那里获得到应有的关怀。吴香香之所以看中杨百顺是因为他在县政府的工作可以给孤儿寡母撑起门户,是老高为了方便与她偷情而想出的障眼法。所以从妻子那里得不到关爱的杨百顺与从母亲那里得不到关爱的巧玲说得着也是一种必然,相应的,巧玲的丢失对于刚刚体会到亲情温暖的杨百顺来说打击也是相当之大。
二、个人原因
杨百顺为孤独所困也有他自身的原因。首先,杨百顺身上也存在自私自利的缺点。杨百顺念私塾不是为了读书识字,而是为了逃避帮父亲卖豆腐,而且整天在私塾里也是调皮捣蛋并没有好好读书;在给老曾当徒弟时,杨百顺为了能够解决自己的借宿问题,希望师傅最好娶个泼妇,并且与老曾的两个儿子闹得鸡犬不宁;在这一愿望落空后,又在别人面前说师娘的坏话以泄私愤,直接导致了师徒二人关系的破裂。
其次,杨百顺性格的懦弱也加深了他的孤独感。他自己想在老曾家借宿,却又不敢明说,妄想通过激化曾家家庭的内部矛盾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真是可怜又可笑;他对师娘心存不满却又不敢当面对师傅、师娘说,反倒在别人面前乱说一气;在他与吴香香成婚后,对吴香香的颐指气使很不满,但是却是敢怒不敢言。
另外,杨百顺也缺少责任感。无论是作为儿子、徒弟还是丈夫,他都没有好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对对方付出应有的真诚的关怀,否则他也不会多次离家出走,并且对家里不闻不问,不会煽动师傅续弦,不会那么晚才发现妻子与别人私通……杨百顺的这些缺点毫无疑问加剧了他的孤独感。
三、社会原因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所写的行业众多,涉及人物繁杂,人物姓氏五花八门,尤其是以“老”或“小”加姓氏的称谓和指代方式,以及去“历史化”的处理,使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具有超越性和普遍化,那就是:这些生活在不同时代、从事不同行业、姓不同姓氏、年龄参差不齐的人们,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每个人都渴望有个能说得着的朋友。这一特征的背后,很明显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孤独的深切体会。这不仅让人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宗教信仰缺失和精神关怀缺失这两方面来探讨。
为什么说宗教信仰缺失会导致中国人的孤独呢?因为小说里安排了一个参照,即意大利牧师老詹。老詹从20多岁一直到70多岁去世的50多年间一直一个人在延津传教。从常理上来看,远离祖国和亲人的老詹才应该是最孤独的那一个,但是相比之下,老詹反而是整部小说里内心最宁静最充实的人,这不禁让人思考宗教在排解孤独时的作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母亲曾说过,科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外在的事物,而宗教则帮助我们了解内心世界。中国有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老詹从宗教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放之处,因而尽管一个人背井离乡半个世纪却仍然不会为孤独所累。而中国是缺少宗教信仰的,尽管有佛教道教,但是被人信奉时不是为了精神上的交流与救赎,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才去求助于神佛,因而从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于是只能将沟通的希望寄托于人,因此以杨百顺为代表的中国人才会一直为寻找说得着的人而奔走。
但是在精神关怀缺失的情况下,人是靠不住的。老杨从未关心过儿子的内心需求,凡事总是以占便宜为追求;老曾被妻子略微煽动后不加深思的就与徒弟断绝情义;吴香香没有将丈夫女儿放在心上;杨百顺将老高当做朋友,老高却与吴香香私通。父亲算计儿子,儿子瞧不起父亲,夫妻同床异梦,朋友相互背叛……在这部小说中,刘震云多次对家庭伦理、亲情友情进行毫不留情的调侃和消解,说明了精神关怀缺失加剧了精神孤独和人际关系紧张。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愈来愈优越的当代,不再为解决温饱而埋头奔波的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人文关怀尤其是精神关怀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而这也推动了孤独情感的泛滥。
结语
在当今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大多不再为物质上的匮乏费尽心力,但是精神上的孤独与荒芜现象则屡屡发生甚至司空见惯,而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深入普通人的精神层面对其孤独体验的描写,既是对这一现象的集中呈现,又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与希望。通过对杨百顺孤独原因的剖析,启发我们在相应的方面关怀生命,尤其是对个体进行精神上的关注,从而有助于减少心灵的孤独与精神的疲惫,而这无疑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