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筠:写就一位“鱼圣”的传奇

2015-09-25张娟

科学启蒙 2015年10期
关键词:催产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工作

张娟

每逢节假日,我们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用鱼烹制的美味。可是,你知道吗,在这些各式各样、口味各异的鱼宴背后,凝聚着一位老人对鱼类养殖科研工作的心血与汗水。这位被誉为中国“鱼圣”的老人就是刘筠,他曾担任过湖南师范大学的副校长,也是我们《科学启蒙》的编委会主任。刘筠老先生在科研工作中勤勤恳恳、毫不懈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静静聆听一位“鱼圣”的传奇故事。

出身贫寒,勤于探索

1929年, 刘筠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镇一个家境贫寒的小手工业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质朴的父母身上学到了勤勉做人的道理。自五岁读私塾以来,刘筠对学习孜孜不倦,肯下苦工夫,但他并不提倡一味苦读,“虽勤奋而欠独立思考,就是俗称无大作为的书呆子”,“不计较考试分数高低的得失,但求甚解,课余时是运动场上的常客”。最终他凭借这股爱学习的韧劲儿考上了湖南大学。

大学毕业后,刘筠被分配到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助教。在担任助教期间,勤奋又爱思考的他很快得到了时任系主任董爽秋的赏识,在董爽秋的推荐下,27岁的他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师从著名科学家庄孝惠和朱冼两位先生,自此迈进了鱼类研究的大门。

家鱼人工繁殖的创始人

虽然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但每年也少不了闹几回“鱼荒”。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我国科研技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将河、湖、海里的鱼苗成功转移到池塘里面养殖。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到底能不能在池塘里自然繁殖?”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刚从中科院进修回来的刘筠主动请缨,担负起了这个十分繁琐的科研工作。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收集了将近1000个样本,终于得出了生长在池塘的四大家鱼,只要找到合适的催产激素,人工刺激其完成分裂过程是可以正常发育和繁衍的结果。这个惊人的发现让刘筠十分激动,在这个结论的指引下,他带领学生经过无数次艰苦的对比实验,终于在1963年获得了四大家鱼人工催产排卵研制工作的成功。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自此诞生。

潜心研究,孜孜不倦

刘筠将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到了艰苦的科研工作上,他无假期,无双休日,一年四季都在研究室或基地,也会因为一个新科研项目而进入了极其忘我的状态,可见他对鱼类研究的“痴迷”。为了研究和记录不同品种的鱼的产卵和生长情况,刘筠经常和其他研究人员在夏夜里,蹲在蚊虫众多的池塘旁,坚守整整一夜,全然不顾蚊虫的叮咬。

对于湖南渔民和水域,刘筠也格外关注,他还向国家提出了不少影响重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和几名院士联名,建议把生物这一学科纳入高考。刘筠对工作的热忱深深感染到了身边的同事,坚定了他们在鱼类养殖上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决心。

桃李满园,心系贫寒学生

“他对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回忆起自己的恩师刘筠,中南大学副教授颜金鹏感慨地说。

的确,对于自己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刘筠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慈爱和真诚。他一生培养了100余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即使重病住院,他还要拔掉氧气管去研究基地叮嘱一下自己的爱徒。他要求学生做学问不要去想做什么研究赚钱,而是要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刘筠的生活非常简朴,衣服有洞了也依然会穿在身上。他用节省下来的钱资助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还专门捐资100万元设立“刘筠奖学金”。他的善举让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2015年1月21日,这位淳厚朴实的“鱼圣”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在鱼类研究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人格上的闪光魅力,将永久激励着后人。

猜你喜欢

催产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催产激素对尼罗罗非鱼人工繁殖效果的研究
泰山螭霖鱼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