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善穆”石造像塔

2015-09-24卢冬

文物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石塔河西石窟

卢冬

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在甘肃河西建了北凉,次年李李暠建立了西凉。沮渠蒙逊先踞张掖,411年据有姑臧(今武威),乃迁都姑臧。421年蒙逊灭西凉,完全控制了河西。北凉控制范围大,社会比较稳定,交通西域各城邦,且统治者崇尚佛教。因此,在439年北凉灭亡前的43年中,北凉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曾成为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石窟的开凿和寺塔的兴起。河西一带遗存至今的石窟不下数十处,其中一部分为北凉时开凿。现存武威市境内城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就开凿于此时。唐《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北凉沮渠蒙逊“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法苑珠林》卷14中也载: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据有凉土三十余载,“于州南百里开凿石窟,规模宏大,千变万化,惊心炫目”。从中可以看出武威天梯山石窟当时开凿的规模。以上对天梯山石窟的记载,说明了当时佛教之盛况。姑臧作为北凉的都城,今武威周围还应有不少北凉石窟遗存,但只见于文献记载而未发现遗址。除此之外,在现存河西的石窟中,敦煌的莫高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的金塔寺石窟中都有北凉开凿的早期洞窟。不仅如此,还雕刻建造了一批小型石塔佛龛造像,使河西佛教臻于极盛。在北凉石塔中,最完整、最精美的一件应为出土于丝路重镇酒泉城南的“高善穆”石造像塔。这是北凉时期佛教盛行于河西的历史见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此塔由黑色玄武岩雕成,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由宝顶、相轮、踏颈、覆钵、经柱、基柱六部分组成,基座已佚。基座之上为八面形基柱,高8厘米,在每面用阴线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为四男四女,均刻有头光。七身为立式,上身袒,下身裙,戴项圈、臂钏,双肩绕帔巾。只有一身为老者形象,端坐莲台,身着宽袍大袖。各像均手擎莲花,像左侧上角各刻一八卦符号,刻像的形象与所配的八卦符号与《说卦传》中的说法一致。基柱上部为圆柱形经柱,高7.2厘米,柱围46厘米,周围刻发愿文与经文三十六行,每行六至十字不等,一般为八字一行。书法规整刚劲,为典型的北朝写经体,其文字内容在“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立此释迦文尼得道塔”之后为《增一阿含经·结禁果》中的一段,起自“闻如是”至“是各得道”。发愿文的纪年为“承玄元年岁在戍(戊)辰四月十四日辛亥丙申时休息昙高曩高宝合家妻共成此塔,各为十种父母报恩喜欢五一”。北凉承玄元年为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即公元428年。经柱之上为瓶形覆钵,覆钵下部开八个圆拱龛,龛上部饰大瓣覆莲。两龛楣尾端于斗下结束成环。七个龛内高浮雕阐定坐佛,面容较圆,双睛鼓凸,高磨光髻,身短,着通肩大衣,阴线刻重叠式衣纹于胸前呈“U”字形下垂。另一身龛内为交脚弥勒,头戴有冠帔的宝冠,袒上身,戴项圈、臂钏,下着羊肠大裙,双手交于胸前。各像背后刻圆形头光及弧形背光。佛座只雕成矮台,素面无饰。踏颈仅高1.2厘米,用雕出的矮柱分成八格,每个中间雕“品”字形方斗承托。七层相轮高16厘米,逐层收分呈立锥形,相轮的四角刻留四条垂线,把相轮分成四档。塔顶为扁圆形宝盖,高0.4厘米,直径4.7厘米,顶上中部刻北斗七星。

北凉石塔雕刻精美,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不仅是难得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当时佛教思想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是时佛教在河西地区已深入民间,信徒们常以开龛塑佛、画像立碑或雕刻建造像塔的形式,表许某种高尚的心愿,在佛祖面前呈示一片虔诚。“高善穆”石造像塔,即为此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基座八面,七面阴刻菩萨。七世佛、弥勒佛是当时佛教中比较流行的题材,是当时禅法大盛的结果,是禅修的主要对象。七世佛不仅能“宣说法教”、“照明世间”,而且能解除众生的生死病痛。弥勒佛象征着清平世界的到来。另外,石塔的一面阴刻药师佛,同时又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的八卦图像,依次分刻于各画面的右上方,显示了文化上的一种特殊而有趣的现象:外来宗教要在新传播地生根开花,必须与当地民情习俗相融合,并从当地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在这方面,“高善穆”石造像塔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塔上的北斗七星和八卦图符号,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将神佛等同起来的观念。

此塔不仅保存完好,雕刻精美,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铭有确切纪年,为我国早期石造像塔的稀世佳作,是北凉时期佛教文化盛兴的历史见证。

猜你喜欢

石塔河西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夜宿石窟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
无缝人生
可怕的无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