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之父”张伯苓重庆南开中学的不倒翁
2015-09-24绾绾李曦无忌
文+绾绾 图+李曦 无忌
“南开之父”张伯苓
重庆南开中学的不倒翁
文+绾绾 图+李曦 无忌
英文导读: Zhang Boling is the headmaster of Nankai School. He builds Nankai School from Tianjin to Chongqing and cultivates a lot of talents.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对晚清政府的颓败,爱国人士张伯苓自问:“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于是,在强烈的爱国情感驱使下,他努力寻求强国之路,开始办学救国。张伯苓常说:“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在他的理念下,南开系列学校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
奔赴西南山城,书写沙坪岁月
重庆南开中学本部位于沙坪坝“沙瓷文化”圈中心地带,办学七十载,成绩卓著,历来是重庆的知名学府之一。早在私立时期,它便以校园美、办学水平高闻名于世。作为人才的摇篮,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先生功不可没。而今校园行政楼前矗立着一尊庄严的塑像,他手执书本,双目远眺,面容和善,一副智者的风范,足见大教育家张伯苓的风采。
在来重庆之前,张伯苓已投身教育多年。他本是北洋水师见习军官,因目睹甲午惨败,清朝腐败,从而弃武从教,立志教育救国。在严氏家馆讲授新学时,他越发意识到教育强国的必要,因此着手创办南开中学。天津的第一所南开中学无疑是成功的,于是他觉得应该向学生们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经过赴美学习
左右页图:“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几个鲜红的大字,引人注目,这是张校长当年制定的校训,一直激励着南开学子。南开中学校名为邓颖超题字。考察,他回国便广筹经费,不久,建成南开大学。在文、法科基础上,他增设理科和商科,这在当时实属难得。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益危急,本已不满足于仅在天津创办学校的他此刻心生忧虑。为保证教育工作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已过天命之年的张伯苓决定把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1935年他亲自到四川考察,并决定在四川设立南开中学,以此作为将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的发端。几经考虑,最终以交通便利的原因选址重庆。他在沙坪坝先后购地800余亩,1936年夏,南开中学在沙坪坝落成。校名原拟为重庆南开中学,但由于私立学校不准设立分校,因此取“南渝”,意即南开与重庆结合。他让手下号称南开“四大金刚”之一的喻传鉴先生兼任中学主任,九月开学便迎来了众多学子。
人们都赞叹张校长创造了奇迹,就像是一位魔术师,他笑道:“我不是魔术师,我是不倒翁。日本人把我打倒,我又站了起来!”由于当时的重庆是战时陪都,重庆南开中学的学生有很多是高官子弟,张校长常教育他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能依赖他人。”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张伯苓不仅完善了南开学校体系,让南开这片沃土走出众多重量级人物,他还是第一个倡议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人。老一辈南开人常忘不了他在体育天地中的英姿,而他培养的中北足球队、“南开五虎”都是威振一时的骁将猛士。
用张伯苓的话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而他之所以有着浓厚的体育情结,源自他早年的经历。他曾在刘公岛上亲眼目睹英国士兵身体强健而中国士兵体质羸弱所形成的强烈反差。
左右页图:南开中学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孕育人才的摇篮。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更是一应俱全,因为张校长是体育校长,十分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1929年,考察美国时又看到很多强壮的中国矿科毕业学生在美国福特汽车厂做工期间,身体和工作效率都比不上外国人。这些现象极大地触动了他,他暗下决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创办南开后,张伯苓便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倾注了极大心血,为开展体育活动添置各种体育场所和设施,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体操器械等一应俱全。对于有些买不到的器械,他亲自设计,然后请人制作。他把体育列为重要课程,既注重学生体质锻炼,又有明确的体育精神要求:比如理解健康的意义、体育运动“仁侠”精神等。那时,重庆南开有个专有名词叫“三点半”。即每天下午三点半一到,学生们便离开课堂走进运动场,或踢足球,或打篮球,或打垒球等。关于足球,他曾有一段深刻的话语:“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五分钟热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强奋战,才能取胜,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时间长,紧张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常常亲自上阵,跟学生一起踢足球参加比赛。还经常带学生到城外骑自行车,或者让学生轮流练习哑铃、跳高等,他不但开启学校体育之先河,还让重庆南开的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后来,体育专家郝更生也说:“中国近五十年来的体育史,和张先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我国体育能有今日的基础,先生之功甚大。”
一心一德,始终不渝
无论是张伯苓缔造的南开精神,还是他的人格魅力,都被世人所称颂。1942年美国总统的特使威尔基到重庆南开访问时,曾写道:“张伯苓先生气宇轩昂,有严肃沉思的学者风度,但又具有爽朗的幽默感……无论我们谈到战争或美国的大学,他的知识和判断,美国人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
作为晚清科举制度的最后经历者,张伯苓切身感受过旧式教育的危害,因而在办南开学校后,十分注重素质教育。他在水师学堂求学时,受到提倡西式教学的总教习严复的影响,赞赏欧美教育鼓励学生创新。他说:“只知道压迫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他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南开学校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知识门类。其中,尤以南开新剧团最具特色,张伯苓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话剧第一人”。他编写剧本,亲自导演,并以校长之尊充当“戏子”演绎教育,南开新剧团备受胡适、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关注,剧作家曹禺还亲临重庆南开校园指导学生话剧。
左页图:张校长塑像庄重威严,他缔造的南开精神屹立不倒。
张伯苓把“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从天津推广到重庆,其复兴中华的爱国赤诚心也感动了社会各界,他们纷纷慷慨相助。尽管募集到大量资金,但张伯苓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他为多所学校呕心沥血,却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清贫如水。平时,如果是市内开会,张伯苓常常步行前往。连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车厢。他总是住最便宜的旅店,因下榻的简陋馆舍往往臭虫多,乃至出门必带臭虫药……胡适评价他:“50年来献身于教育事业,培植青年,改造中国,一心一德始终不渝。”
津南村:名人会客厅
在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校园内,有一个叫“津南村”的地方,看上去是一排极为简单的灰砖平房。津南村3号便是张伯苓故居,挂有“张伯苓纪念馆”的门牌,如今显得有些冷清,但在抗战陪都岁月,这里却是名人学者汇集。
当时,周恩来、郭沫若、曹禺及重庆市长吴国桢等经常往来于张伯苓居处,张家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国共和谈中,周恩来曾陪同毛泽东、王若飞到津南村拜访张伯苓,毫不夸张地说,津南村3号成了抗战时期大人物们的社交活动之地。
张伯苓桃李满天下,周恩来、吴国桢都是他的学生,这是二人常去津南村的缘故。1944年是张伯苓68岁寿辰,10月17日那天,校友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沙坪坝为老校长祝寿。周恩来也在百忙中赶来,当他看到重庆特有的滑竿时,就请老校长坐上去,和站在一旁的张劢生一起抬着张伯苓转圈。张伯苓笑得合不拢嘴,因周恩来和张劢生同是南开校友,分别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中担任要职,又都是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而周恩来此举既表达对张伯苓的尊重,又暗含国共两党合作之意。第二天,南开校园壁报上出现一段顺口溜:“国共两部长,合作抬校长,师生情谊厚,佳话山城扬。”
今天,在南开校园里还能看见醒目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张校长制定的校训,希望每一位学生大公无私,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不但接受新事物,还要能创造新事物。即便是在过去了那么多年的当下,张伯苓书写的这句校训,依然教诲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们,成长为国家栋梁。
右页图:张伯苓故居位于津南村3号,现在已成了纪念馆,虽然显得质朴,但曾经却是名流聚集的地方。
Zhang Boling Father of Nankai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