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岁的行为艺术

2015-09-23贾颖

文学少年(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美术课鸽子黑板

贾颖

(一)

到了初三,美术课成了课程表上的一个意象。在我们几乎忘记还有美术课这回事的时候,周五下午第三节课,美术老师走进了我们的教室。

我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表情各异地看着美术老师。

“你们是在向我诠释行为艺术吗?”美术老师站在讲桌旁边,右手扶着讲桌,左手捏着一只粉笔在手里把玩着。

我们终于缓过神来,记起他是我们的美术老师。难得的几次美术课上,他给我们讲美术史,领我们欣赏世界名画,有时也向我们展示他自己的作品。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给我们画的脸谱。一只白粉笔,在黑板上,左突右奔,一个惟妙惟肖的人物便跃然其上。待他最后一笔像是休止符那样停在黑板上时,同学们已经异口同声地喊出脸谱所代表着的人物了。

“陶一然。”同学们喊。陶一然就跑到黑板前,站在脸谱旁边,选一个角度,像模特似的摆一个姿势。

又一个脸谱画出来。同学们喊:“刘立纲。”刘立纲迈着模特步款款走向讲台。同学们已经哄笑成一团。

他也请同学们上黑板上画他。我们画来画去,总是画得不像。到下课的时候,满黑板都是美术老师的样子。张嘴大笑低头沉思满面愁容不知所措可是没有一个脸谱能够跟美术老师对应上。

“我在你们心目中就是这个样子?”美术老师指着黑板上的脸谱,一个一个点评着。同学们使劲儿点头,说:“嗯。”

于是,我们一起默契笑起来。

还有四十天就中考了同学们都在为考上重点高中而奋战着呢这个时候美术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真是让人心情复杂。

(二)

“你们班主任李老师说,你们的弦绷得太紧了,让我来给你们松松弦。”美术老师继续把玩着手里的粉笔。

“今天我们不欣赏名画,也不画粉笔画,我们今天一起来完成一堂行为艺术课。”

看我们一脸茫然的样子,美术老师叹一口气,说:“我先给你们普及一下什么叫行为艺术吧。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听懂了吗?”

同学们恶作剧似的一齐摇头。美术老师无奈地说:“好吧,简单地说,就是用某种行为,来表达你们的心情。同时,这种表达要有内涵就是,超越了行为本身的意义。这次懂了吗?”讲完这些,美术老师又解释说,刚才,他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我们的表情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现在,我们全班45个同学,都是艺术家,你们的身体就是画笔,你们可以通过动作、造型来表达你们的一种心情和体验。”美术老师拍拍手,示意大家开始思考。同学们立即兴奋起来,交头接耳地交换着想法。

“谁先来?”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难为情的样子。

“班长先来吧带个头儿。”美术老师话音未落,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班长身上。不知谁带头鼓起掌来于是,班长在掌声中,犹犹豫豫地走上讲台。

班长从粉笔盒里挑出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不同字体不同颜色的“自由”,然后,走到讲台一角,摆出罗丹的雕塑“思想者”的样子。

有了班长的示范,同学们的思路一下子被启发了。似乎只要我们做一个什么动作,就是行为艺术。一个又一个同学抢着走上讲台,有的举起双手,仰面朝天,张开大嘴,却又一语不发。有的把双肩书包抱在怀里,掏出一个本子,一页页撕碎了吃进嘴里,慢慢地咀嚼。有的搬来几张椅子,围成一个圆圈,自己蹲在里面,像是一只青蛙的样子,甚至为了更形象些,还认真地“呱呱”地叫了两声。

范小林忽然站起来,说:“老师,行为艺术除了动作,可以有声音吗?”

美术老师点点头。于是,范小林走上讲台,双手成喇叭状放在嘴边,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长长地喊了一声:“累——”。这一声叫喊喊来了隔壁班的老师,警告我们不许再“闹腾”,影响他们班的同学学习,否则他要请校领导来跟美术老师“交流交流”。

同学们望着隔壁班老师的背影说:我们被张老师行为艺术了。

(三)

大家正在兴头上,不肯停下行为艺术的表演。于是,美术老师给我们规定,可以鼓掌,但是双手不许拍出声音,只可以摆出动作。可以叫好,但是不可以喊出声音,只准摆口型。

“这也是行为艺术。”看到同学们有些不情愿的样子,美术老师说,“既然我们已经开始行为艺术的表演,那我们此刻作为艺术家必须专业。”

“就像我们做学生一样专业,对么?”我忍不住插嘴道。美术老师看看我,笑着点点头“对你们做学生都做很专业。现在,我们一起试着做专业的艺术家。来,下一个是谁来表演?”

美术老师走进教室前,我正在用习题纸跟同桌学着叠一只鸽子。此时,我已经用废旧的习题纸叠了十二只鸽子。我把这些写满演算公式的鸽子捧在手心里,表情凝重地走上讲台。我望了望窗外,再低头看看手里的鸽子,然后,轻轻地亲吻它们,就好像在亲吻真的鸽子一样。当我把这一切动作都做完之后,走到窗户旁边,一撒手,把手中的鸽子全部撒向窗外。

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无声地鼓掌无声地叫好。

在我走回到座位的时候,美术老师走过来,拦住我说:“嗯,你的行为艺术还没有结束。现在只进行到一半。下课的时候,去到楼下把你扔出去的鸽子都找回来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你的行为艺术。任何艺术都有规则,就像任何行为都有规则一样,明白吗?”

我点点头。

“或者,你现在就去把你后半段的行为艺术表达完整也行。”美术老师指了指窗外,我笑着走出教室,去找我的写满习题公式的鸽子。同学们目送着我,有的故意张大嘴巴表示吃惊。有的瞪大眼睛,眼珠子一错不错地盯着我。大家都很入戏的样子我也把自己当成了艺术家,在走出教室的瞬间,假装潇洒一甩衣袖,尽管根本没有什么衣袖来让我甩。

(四)

还有七分钟就下课了,我们请美术老师给我们给表演一个行为艺术,作为这堂美术课的结束语。

美术老师站在写满“自由”的黑板前面,想了想,说:“这样吧,我跟你们讲讲我在十四岁时的行为艺术。”

不等我们表示反对,美术老师便开始讲了起来:

我十四岁的时候读初二。有一天因为什么事情跟父亲争吵起来。我忘记是什么事情了,总之两个人吵得很凶。

吵的结果是,父亲不准我吃晚饭,让我反省。我觉得我没有错,没有什么可反省的。并且对父亲有了一点点的恨意,觉得他是在滥用父亲的特权欺负我。

我没吃晚饭肚子很饿但是坚决拒绝了母亲偷偷送来的面包和鸡蛋。

我说,我不吃我绝食。我故意这样说,目的是向父亲表白,我不是在接受你的惩罚我是在用我的行动向你抗议。在拒绝妈妈的那一刻,我觉得我像是印度圣雄甘地一样,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老师,这算是行为艺术么?”我忍不住问道。

老师笑了笑,沉思了一下,说,“算是吧。”

“然后呢?”同学们急着听下文,用眼神来抱怨我我立刻闭了嘴。

“然后么——”美术老师动了动身体,说“然后,我就开始实施我的行为艺术了。”

(五)

美术老师,不,十四岁时的美术老师决定离家出走。

他偷偷地翻出过年时积攒下来的压岁钱,揣到口袋里。想带一身换洗的衣服,又怕带的东西太多,被父母发现。于是,一番斟酌,只在贴身的衣服里带了一张全家福的照片,空着手,跑出了家门。

“老师,你打算去哪儿呀?”范小林轻声问道。

“我也不知道该去哪儿。”美术老师叹息道。

“你得先确定个去向才行。”我们对美术老师说,仿佛眼前站着的就是那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十四岁少年。

“老师,你会画画,你可以到大城市在公园里地铁口什么的,那些人多的地方,给人画像。”

“这是个好主意。”美术老师点点头,说“不过,那时候我的画技可不怎么样。”

“老师,你可以去建筑工地那儿容易找工作。”刘立纲出主意道。

“我那时候又瘦体质又弱,干不了工地上的活儿。再说,工地也不要未成年的学生。”美术老师摇摇头。

“那你就四处流浪。”陶一然的话一出口,就被我们用一片“嘘”声给否定了。

“老师,你离开家的时候,你妈妈没发现吗?”我问。因为在家里面,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妈妈识破。好像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有这样的本事。

“我想我妈妈发现了她只是假装没发现。”

“为什么假装?”

“啊,她可能是以为我出去买东西吃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

“那你爸爸呢?他没问你出去干什么?上哪去?”

“我爸爸大概想给我一个台阶下,或者,他自己也需要一个台阶。你们知道,十四五岁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好像跟父亲是仇人似的。三句话不到,就会意见分歧互相不服气。”

美术老师说到这里,班里的男同学互相会意地交换着眼神儿,无声地鼓了鼓掌,听美术老师继续往下说。

“当我从父亲身边走过时,他正在看电视里的新闻联播,假装看得很专心的样子。”

离开家的美术老师,对,就是那个十四岁的少年,漫无目的地走在暮色中。走呀走,走到了鸭绿江边。

鸭绿江边可是个热闹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江水里游泳。十四岁的美术老师离家出走的时候,正是夏天,江边汇集了许多游泳的人,散步的人。他在江边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思考着该去哪里。

(六)

“你们玩儿过打仗的游戏吗?”正当我们听得兴趣正浓的时候,美术老师停止了讲述,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玩儿过的举手。”

班上的男生几乎全都举起了手个别的女生一边掩着嘴笑,一边举着手。

“你们也打仗?”

“游戏游戏。”女生们连连摆手,声明“玩儿的是电脑里的打仗游戏”。

“那你们说说,一场战争里,最让人鄙视的是哪种行为?”美术老师继续提问。

“逃兵。”

“叛徒。”

“胆小鬼。”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最后,班长站起来做了一个归纳,他说:逃兵就等于是胆小鬼只有胆小鬼才会当叛徒,所以,这三种人可以归结为一种人,统统定义为“逃兵”。同学们举手通过班长的归纳。

我们不知道美术老师在讲述他十四岁的行为艺术时,为什么会跑题到战争游戏里。

于是,我们都用疑惑的眼神儿看着他。

美术老师当然明白我们的行为艺术所表达的意思,笑着说道:“别急。我继续讲。”

十四岁的美术老师离开鸭绿江边时,已经想好了去处。他从没有去过上海他想先去上海看看,再确定自己到哪里去。也许留在上海,也许去别的地方。

车票是第二天早晨8:02的。现在,少年美术老师面对的问题是,上哪儿过夜。在丹东这个地方,没有夜车,到了晚上,火车站就关门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开门。

他走出火车站的售票厅,四下里看看。看到车站旁边有招待所,他决定去招待所住一夜。这一夜,他辗转反侧,一会儿想着自己如何功成名就回到家里一会儿又担心母亲找不到自己着急上火病倒了。天快亮时,一夜无眠的十四岁少年从床上翻身坐起,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为什么要像个逃兵似的,从家里跑出来?如果我觉得我没错,那我就应该跟爸爸斗争到底。如果我错了,那我改正就是了。

“对呀对呀别走了。”听到这里,同学们一起劝解道仿佛站在眼前的正是那个离家出走的十四岁少年。

“一次逃兵终身逃兵。”班长一副学究的样子,劝道“少年,行为艺术也有规则,不要坏了规矩呀。”

同学们一起无声地笑了。

(六)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回家?回到家里,怎么跟父母交待这一夜的去向?他说的话,父母会相信吗?最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和父亲再发生冲突,怎么办?

当十四岁的美术老师走出招待所,茫然四顾时,忽然看到一个身影。

“妈——”他锐声喊道。

“啊。我去早市买菜。”母亲站住脚,不再躲闪一脸的疲惫和焦灼。

母亲的谎言很拙劣,车站一带根本没有早市。而且,去早市买菜的任务一向都是父亲的。他每天早晨出去跑步,回来的时候,会特意去小区附近的早市买菜。

“我们——回家吧。”母亲走过来,试图拉他的手。

他不知道,他刚从家里出来,母亲就偷偷跟在他身后。既不敢离他太近,怕他发现,又不敢离他太远,怕跟丢了再也找不到他。直到看着他走进招待所,住了进去,才放心地下了楼,和父亲一起在旁边开了个房间,一晚上贴着门听动静生怕一个疏忽弄丢了儿子。

好不容易盼到天亮,不知道该如何劝说儿子回家。最矛盾的是父亲,他既后悔昨天的冲动,又无法放下做父亲的身段跟儿子赔礼道歉。

母亲劝父亲回家去准备早餐,由她来面对儿子。

“走,回家吧上学该迟到了。”母亲没有提他昨天晚上离家出走的事也没问车票的事只是走过来,拉着他的手往家的方向走。

十四岁的美术老师任由母亲拉着自己的手,把车票紧紧攥在另一只手里,什么也没有说。

回到家里,父亲看了他一眼,扭头回到自己房间里。餐桌上是他爱吃的油条和豆浆。

(七)

“后来呢?”我们用无声的口型问道。

“后来?”美术老师眼睛看向窗外,再收回目光时,我们看到他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闪烁。

“后来,我跟父亲的战争时时发生。比如,我想考美术专业,他却坚持让我考建筑专业。”

“谁赢了?”

“没有人赢。”美术老师说,“我们协商解决。”

“协商解决不了呢?”

“继续协商沟通交流再沟通再交流就像画一幅画,涂一层色彩达不到效果,就再涂上一层。”

“画错了呢?”

“那就重新再画。”

“老师,你的行为艺术就这样结束了吗?”范小林一直在关心老师题为“离家出走”的行为艺术如何结束。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不肯下课,一定要老师说出答案。

美术老师微笑着说:我的离家出走行为艺术已经结束。我很庆幸我以那样的方式结束了我的行为艺术也希望同学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艺术选择一个圆满的结尾。

“好。今天的美术课到此结束。下课。”

我们坐在座位上,迟迟不肯走出教室。说实话,我并没有完全听懂老师在这堂课上给我们传授的关于行为艺术的知识也没有完全明白美术老师在用他十四岁时表演的行为艺术向我们说明什么。但是,我隐隐地清楚了一件事情,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也许我们不愿意面对,也许我们没有勇气面对,也许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面对。但,无论如何,选择逃离是最糟糕的一种行为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现实的人生。

(责编/冉振平)

猜你喜欢

美术课鸽子黑板
擦黑板
鸽子,飞吧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美术课
鸽子高高飞
小鸽子,飞起来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