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家底有多厚
2015-09-23
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岁了。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但它至今神秘,开放区域只占整体的52%,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作为中国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院,故宫“家底”到底有多少?
越数越糊涂的“宝贝”
故宫的宝贝到底有多少?事实上,对这个问题,故宫人也一直想搞明白。为此故宫前后进行了5次统计。最早一次是在1924年11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委员长李煜瀛的带领下,对故宫存物开始点查。最终其统计物品94万余号、117万余件。
值得说明的是,首查乾清宫,因当时紫禁城的外朝与内廷被一分为二,只有内廷才是故宫范围。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内廷部分。外朝则被收归国有,先期成立了古物陈列所。直到1948年,古物陈列所才与故宫博物院正式合并。之后,故宫还陆续进行了4次清点。几乎每次,都会清理出一些“非文物”,不同时期种类各异,包括茶叶、皮件、貂皮,等等。
长期以来,故宫一直比较看重绘画书法、青铜珍宝等艺术价值高的文物,而对宫廷文物、生活器物不那么关注。药材、食品、布匹等都被公开处理过。
为此,故宫每清点一次,文物划分的角度就会有一些变化。如1955年,故宫制定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分类大纲》,曾将院藏文物分为21类96细类。2004至2010年七年藏品清理过程中,故宫逐步确定了现行的分类方法:分为绘画、书法、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陶瓷、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共25类,海类下分细类;级别分为珍贵文物(包括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一般文物和标本。这套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并非“只增不减”
2010年12月底,故宫完成了建院历史上的第5次藏品清理。这次清理历时7年,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故宫博物院在册的文物共有1807558件(套),其中,最多的是古籍文献,60万件;其次是瓷器,366000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5000件,绘画53000件,等等。故宫藏品有多丰富?一个数字足以说明:全国文博系统的珍贵文物共计401万件,故宫就拥有168万件,占到4成以上。
第5次藏品清理还有一些没有彻底整理的文物,如清宫老照片、甲骨、明清尺牍、旧存瓷器文物、石碑、文物箱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2箱乾隆御稿。故宫书画部打算用3年时间,将它们冠号、定名、制作卡片、采集影像。
不过,故宫馆藏文物并非“只增不减”。古器物部管理的国际礼品、国内礼品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化学药品、石油样品、硫磺、洋蜡烛等,约67件(包、瓶),有潜在危险且不适合长期存放,将来可能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退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管理序列。
神秘地库的“江湖禁忌”
故宫文物的保存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早年,文物都存放在地面宫殿、库房里。但上了年纪的木建筑不适合储藏文物,密闭性差,漏风漏雨。后来,故宫添置了吸潮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二到三大桶水。偶尔,黄鼠狼一类的小动物还会钻进库房里。
深感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有人提议建设一个地下文物库。第一期工程在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工程建成,两期合计建筑面积达22000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下文物库。
与地面库房比,这个地下文物库因守护森严,并不为外人了解,被传得非常神秘。对此,故宫已退休的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揭秘,其实,地下文物库并没有传言中那么“神”,不过确实有一个“江湖禁忌”,就是不能透露它的具体位置,除此之外什么都可以说。
“形象地说,地库就像一个悬棺。”梁金生说。地库是一个钢筋混凝土架空结构,“田”字形,底部被柱子撑起,六面都不接触泥土。地库上下三层,大小库房100余间,藏有文物近97万件。
地库实现了恒温恒湿,由计算机控制的空调系统,保证温度常年控制在14.5℃至16.5℃之间,湿度则设定在45℃至55℃之间。由于文物自身保护的需要,文物库的入口处备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机,文物在入库前要经过“风淋”式消毒,防止虫蛀和霉变。出库时有一个“缓冲间”,部分纸质、丝织类等对环境变化较敏感的文物从恒温恒湿的地库里拿出来,得在缓冲间放个一两天,适应了外面的天气了,再进行包装、运输。
对于地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文物安全。库房装的是15—20厘米厚的银行金库门,由钥匙和密码双重开启。地库总库门有一台掌形仪来识别身份。里面各地库门密码,由具体负责各库房的相关部门掌握,警卫人员一无所知。地库里有24小时录像及监视系统,有独立的中心控制室、配电、消防等一整套系统。
选自《良友周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