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教评委中国心

2015-09-23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7期
关键词:厦门马克天津

文/李艺雯

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中,有这样几位活跃在中国大学讲台上的外籍教师,他们熟悉中国,了解中国,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也通过不同方式为中国城市的发展献计出力。北京、厦门和天津,让我们看看他们的三城故事。

人物:马克林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职位:讲座教授

荣誉: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马克林

1964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马克林与妻子自荐来华执教,首次来到尚未与澳大利亚建立外交关系的中国大陆。

从首次来华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到如今年逾古稀、矍铄有神的年长者,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把自己大半人生奉献给了中国。

能与中国结缘,马克林的母亲有很大功劳。“其实我的母亲喜欢欧洲,并不了解中国,但她很早就认为中国在将来会很重要,于是坚持让我在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马克林说。从堪培拉大学毕业后,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完成了有关唐朝晚期回纥人历史的论文,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

从剑桥毕业后,马克林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妻子来到中国工作。他们出生于北京的儿子,是第一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的澳大利亚人。马克林在北京的“专车”是一辆旧自行车。在大街小巷的穿行中,他爱上了中国的京剧和其他戏曲。《我看中国》的翻译者之一吴迪戏称:“马克林的自行车,年纪比我大。”

2014年5月、6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两所马克林教授长期执教的中国高校先后为教授举办执教50年庆祝活动。

在中国,除了开设英语和澳大利亚国情研究等课程,马克林教授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介绍当代中国的变化、帮助中国转变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出谋划策。

在其2013年发表的《我看中国》中文版中,马克林写道:西方如何看待中国往往并不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本国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并受本国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海外形象却没有跟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西方仍倾向于夸大中国的不足而忽略中国的成就。”马克林指出,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其发展进程中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西方学者不应只是取己所需,片面僵化,而应做全面辩证的观察与思考。

马克林认为,要提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关键在西方而不在于中国,因为中国人没法控制西方人的思

“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两辈子都要待在厦门。”潘维廉说。潘维廉是福建省第一位持绿卡的外国人,管理学博士,曾任美国第一证券公司副总裁。1988年起任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外国专家、教授,从此就没有离开厦门,一家四口在厦门整整生活了27年。

潘维廉的中国情缘,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热爱,更有家庭里的变化。他的大儿子神农,娶了厦门曾厝垵的姑娘。“现在,不仅是我和妻子决定在厦门过一辈子,我们的儿子也有同样打算。”潘维廉说。

1981年,潘维廉从美国军队退役,他的愿望是到中国大陆去帮助那里的人们。为此,他学习中文,并考入管理学院。1988年,已经获得管理学院博士学位的潘维廉卖掉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和妻子苏珊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中国大陆,因为机缘巧合,来到厦门大学学习中文。

是什么原因让潘维廉留下呢?“是人,是厦门人好!”潘维廉说,厦门人好客、不排外,自己很快就融入进来。他来厦门之前已经去过很多个国家,在30多个地方居住过,本来只想在厦门待个一两年,没想到竟然喜欢上这里,不想走了。

回忆起1988年的厦门,潘维廉说:“整个厦门只有三路公交线,三个公交站点:轮渡、火车站和厦大。厦大出去是郊区,火车站出去也是郊区。”潘维廉说,那时候的公交车是木地板的,汽车尾气还会钻到车厢里来,“人上车的时候是白的,下车的时候是黑的。”

为了方便出行,潘维廉就买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带着妻子和儿子出去很方便。有一次,潘维廉自己骑车走在路上,有一对年轻人拦下问他,去中山公园多少钱,他们以为潘维廉是骑三轮车赚钱的。“那时候外国人不能开三轮车赚钱,我还写了保证书呢。”潘维廉笑着维。“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可以也应该为改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做出努力,比如设立公共外交机构、开展学术文化交流、引导文明旅游等。”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演讲时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

潘威廉

人物:潘维廉

单位: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

职位:教授

荣誉:199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说,那时候厦门还经常停水、停电,有时候连续四天都没有水,他就一趟一趟地把水扛回家。

27年,厦门经历沧桑巨变,而潘维廉正是见证者之一。“我看到的是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经过20年的打磨,变得闪闪发光。” 潘维廉感叹道。 如今,厦门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城市,也获得了诸多荣誉。

“厦门在探索城市建设方面从未止步,而且相比外国很多城市,效率非常高。”潘维廉说,现在厦门在向

人物:马克·巴特兰姆

单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职位:特聘教授

荣誉:201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马克·巴特兰姆在实验室

“天津是我的幸福之地。在这座城市里,我不但成就了事业,而且收获了爱情。” 41岁的英国籍生物医药专家马克教授与天津结缘已经11年了。巴特兰姆来自于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资深蛋白质结构、艾滋病和肿瘤等疾病新型药物创新研究专家。作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特聘教授,他在津组建了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推动天津市蛋白质结构研究跻身于世界前沿。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教育机构与英国、欧盟的科研合作,成功地促成中英联合项目、欧盟第六框架项目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

对马克·巴特兰姆来说,中国无疑是他的福地。在这里,他从一名青年学者成长为行业专家,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在这里,他遇到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在这里,他迎来了宝贝儿子的出生。马克说,在天津的这些年里,他亲眼见证了天津的发展,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他觉得天津市非常重视人才,滨海新区为他提供了一个知识转化的平台。在天津国际生物岛外发展,加强岛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希望厦门人像在某些大城市一样要在交通上花上三四个小时。他还建议,厦门要多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医药联合研究院里,他和其他同事还组建了一个很大的实验室,就是希望能将自己目前做的研究尽快地转化成治愈流感、艾滋病、癌症等人类疾病的成药。

现在马克在天津有娇妻爱子,还有事业,他说:“我爱上天津了,我准备在这里扎根了。”虽然是“老外”,但马克是一名孝顺的天津姑爷。这两年的春节都是在“娘家”过的。只要这个“洋女婿”一来,老两口就特别开心。在岳父母家过年,马克也会张罗着包饺子,他说自己最喜欢吃白菜猪肉馅饺子,非常美味。他帮着剁白菜,觉得那种“咚咚”的声音非常有节奏感,是过年的声音。只是他一剁就剁得白菜粒儿到处飞,把大家逗得直乐。马克以前很奇怪,饺子的馅儿是怎么跑到皮儿里去的。所以,他像研究学问一样,研究了如何包饺子,现在,也可以包上几个了。包了饺子,马克还要穿华服、贴福字,还会陪着家里人“喝两杯”。马克说:“我非常喜欢天津的生活方式,我愿意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厦门马克天津
厦门正新
如果天津有“画”说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天津卷
“偶”遇厦门
《天津之眼》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