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社会及其超越可能

2015-09-22廉思

中国青年 2015年11期
关键词:蚁族物质人生

廉思

一直以来,我们的困窘都与钱有关,现在却没有因为钱的增加而有所改善。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处于“精神贫困”之中,就像发动机空转而车轮没有前进一样,这就是需要警醒之处。

“蚁族”概念成了大箩筐,

每个人离“蚁族”都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贫困,却有着与贫困群体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最早是从“蚁族”身上体会到的。在唐家岭,我遇到一个在证券业工作的北大硕士生,他月薪两万五千元,每月省吃俭用仅花费一千元左右,丰裕的收入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上的安全感。“我一个月省下两万四千元,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北京的一个厕所?”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实,凡是大学刚毕业能买得起房的,首付都是父母提供,而他只是一个农村的孩子,还有一个弟弟需要供养,首付几十万对他不啻是天文数字。

谁会把月收入两万五的金融从业者和“贫困”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但随着“蚁族”研究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个北大硕士生绝非个案,而这样的联想也绝非多余。三年来,一直有人不断地问我这样的问题:大学毕业、未进入体制之内,在大城市漂泊,是不是就可以算“蚁族”?没有人再遵从我原来对“蚁族”所下的严格学术定义“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只要自认或他认,无论收入多少,是否住在“聚居村”,一概往“蚁族”圈中挤。不知不觉,“蚁族”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变成一个大箩筐:只要在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不问住处,不问收入,都可以放进去。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除了现象本身或者是新词汇所引起的好奇心外,就是“蚁族”与很多人内心产生的共鸣。从表面上看,“蚁族”虽然特指那些生存境况让人担忧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本质上,“蚁族”恰如其分地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生存现状与内心理想的差距,每个人都会从这个词中体会到苦痛焦虑与梦想希望。

这样的共鸣之所以能够产生,根源在于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某种“病症”。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一步走错,就再也爬不起来,别看现在风光无限,可能下一个倒霉蛋就是自己,每个人离“蚁族”都只有一步之遥。从这个意义上说,“蚁族”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象征。所有人都借“蚁族”来诉说对自己当下困境的担忧,进而上升为“对整个社会阶层固化的不满”,在这个语境中,“蚁族”代表了所有社会阶层固化的牺牲者。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掩饰不住地诉说一种感觉:活得不踏实,现实不靠谱,还有背后对“官二代”、“富二代”的排斥。

而这种“悲催”的感觉,不仅是底层青年,在“蚁族”眼中许多“混”得不错的白领或金领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创业小有所成者令人羡慕,但说起工作,无外乎时下境况如何不好,生意如何难做;公务员貌似一生无忧,但每每谈到收入,又悔恨自己收入微薄,入不敷出;而在企业打工的,则大多前路漫漫、得过且过。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爽的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太给力。我们努力地工作,却总也看不到尽头;我们不停地向上爬,但那只是在滑梯的不同高度,一个不小心踩滑了脚,就会毫无阻拦地一路直滑到社会底层,迅速地逼近贫困线。

没错,相比较亚非拉等国家,我们自称“贫困”,的确有点“无病呻吟”。即使并不嚣张地自我审视,我们也不是这个世界中称得上贫穷的那一拨人。按照联合国所明定的“绝对贫困线”(即每天一美元),我们哪里算得上贫困,即使生活有些不如意,我们也不能自称为贫困。但问题是,我们不应只从“物质”这个单一面来理解贫困。代表贫困的指标,也不是只有“收入”一个。

财富在增加,生活在变得丰富,社会在多元化,一切似乎都在变好,但是感觉却告诉我们,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变糟。

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悖论:一方面,房子越来越宽敞,另一方面,买不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道路交通越来越拥堵;一方面,饮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食品安全越来越没有保障;一方面,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大学毕业找工作越来越难;一方面,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看不起病的人越来越多总之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在脆化,我们面临风险的抵抗能力在变弱。由于没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构筑成的“安全网”,每一个人的不安全感都在快速增加,好比正在行路的人不知何时将要跌倒,随时都有可能陷入经济拮据的境地,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弱者的可能。

更为可怕的精神贫困,

是“精神贫困户”的日益增多

更为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

何谓“精神贫困”:精神无所皈依,价值观的缺位,崇高感的丧失,教养和素质的低下,诸如此类,皆可谓之“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户”的日益增多壮大,应当受到充分关注。

人是要有精神世界的,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倘若没有精神,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一个人如果“精神贫困”,则迷失自我;一个社会如果“精神贫困”,则丧失支柱。一个国家,即使物质极大富有,但精神上是荒漠,也不可能强大起来。

市场经济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拯救人们“精神贫困”的现状。物质与精神原不可偏废,而现在大多数的人们把追求“物质”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以谈理想为奢侈,以重德行为迂腐。很多人眼中的“权利”,是把这两个字拆开去理解,凡是能增权或获利之事,则趋之若鹜。人们面临多元价值观的选择与考验,在精神上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被放逐于不毛之地,面对的是无尽的荒凉与满目的苍白。

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不停下来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为什么不能放下对物质的血拼,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价值呢?

我曾去问一个搞设计的朋友。他年纪轻轻,年薪数十万,算得上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追求更多的财富,而没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我问他,干吗要这么辛苦,难道非要有亿万身家才心满意足?

他反问我:“你知道我手下的人每天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我的么?只有把别人踩在脚下我才能站得更高,你要没这想法早晚就被别人当垫脚石了。”

我从没有想过,在今天社会,非得击败别人,自己才能成功。难道在大家眼中,这是一个“他者即地狱”的社会么?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谈什么美好的梦想?这只能是一个全输的社会。

现在的社会,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享乐主义的社会。仿佛道德、亲情、友爱这些东西,都已经完全过时。仿佛只有瞬间快乐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这意味着一种繁茂景象下的人和人之间的陌生化、冷漠化和对内心城池的修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密,我们的生活缺少了真爱与关怀。

曾几何时,我们有人生的哲学,讲述了许多崇高的道德和愿景,可却没有生活的理论——直接为具体生活实践的理论,人们究竟在具体的生活中怎么做?怎样才能过一种有意义而又顺心畅意的生活?如何处理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哪一种人生之路最适合自己?等等,都要完全靠自己去摸索。抽象的理论太多,而可操作性的人生行动准则却太少。这样脱离现实的道德教育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很高远的道德,一旦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高远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相差太大,这种反差容易让人怀疑这种高远道德的合理性,进而回归到了原点状态,一切靠经验去找寻现实生活中的所谓“物质支持”。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再对知识怀有敬畏,不再对真善美有所追求,随便到书店走一走不难发现,店面中摆在最显眼位置的除了英语辅导和考试教材之外,基本都是功利性颇强的书籍,尤其是有着无数耀眼光环的“成功人士”撰写的人生经验。在这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大家都希望从这些书中寻找些“捷径”或“秘笈”。但对于尚在人生准备阶段的青年,读书的第一目的应该是积累和沉淀。

解决精神贫困,

需要民众照镜自省以及文化教育的改革

解决“精神贫困”,不能仅仅指望民众的照镜自省,还需要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的改革。有学者建议:尽快废弃“假大空”的“素质教育”体系,制订世界共同价值观和华夏传统文化精华的双核评估标准,以自由自立和健康阳光的人格为骨架,以优雅的教养为风貌,确立作为独立主体的生命信念,矫正资源焦虑造成的人格障碍,提供国民精神培育的公共舆论平台

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国家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不仅需要减除物质贫困的现象,而且更要重视改变精神贫困的状况。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站在未来看当下,会发现有一种“精神贫困”更为致命。

“为什么我总是努力工作,但得到的总是很少?”——每天工作15小时,两餐都在公司吃盒饭的一个“蚁族”曾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们整日奔波劳苦,收获的只有“别人总是得到比我多”的相对剥夺感——我们看美国梦版的《当幸福来敲门》来麻醉自己、看百忍成金的《阿信》来祈祷未来,看80后修成正果的《奋斗》来强打精神——我的未来在哪里?

“蚁族”看到了什么?是光明吗?是希望吗?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聚居村,成为“蚁族”,往往是被动的。若干年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脱离“蚁族”,走出聚居村,则是主动的。但到这时,他还想不想出去?他还是否记得曾经的梦想?或者自己肉体出去了,而心灵却依然困在聚居村,永远地成为一个“蚁族”。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才有了精神“蚁族”之说。

“中国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世界视野中观照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视角。就拿中国梦与人们耳熟能详的美国梦来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美国梦”,核心是依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就此而言,中国梦与美国梦有很大相似。但美国梦鼓励强者越强,中国梦更加重视群体的感受。每个人凭借个人的能力去奋斗,但是又不忘关怀与合作。

必须承认,任何社会都会是一个“有阶”的社会,这里避免使用“阶级”,意味着,总有一群人将处于社会“相对的”下层。说“相对”,是因为在好的社会,相对的下层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力不强。一个社会要完全消除“下层”是不可能的,可是也没有谁生下来就注定要去承受这种生存方式,最重要的是应该给每一个人以机会,改变自身环境的机会,能够离开无知,贫穷的境遇。因此,如何拥有一个看得见的未来,是青年人精神世界最为重要的根基,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这一点上,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的梦,由普通公民的一个个梦汇聚而成。只有在个体梦丰富并且有机会实现的国度,国家梦才有可能孕育。国家应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青年起点公平,保障资源合理分配,保障人格人权平等,为所有人构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社会流动机制,使“富二代”不会因其富庶而承受不该承受的来自原罪的道德压力,使“穷二代”也不会因其贫穷而承受不该承受的来自物质的压力,使每个青年都能公平地分享与其奋斗打拼相值的发展际遇和改革成果。国家有愿景,社会有共识,个人有希望,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是既有个人梦想和目标,又有共同信仰和普遍追求的伟大国度。

未来,我们对中国有更大的期许。我们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国家能为每个人的奋斗提供公平的起点,而身在其中的个人在竞争中也能不忘分享和关怀,在前行中相互慰藉和守望,在奋斗时牢记社会的责任,在自我追求成功时关爱他人。最终,步入一个人人都能有尊严地劳动和生活,物质与精神同样富有的美好时代。

责任编辑:赵涛

猜你喜欢

蚁族物质人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独一无二的你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回看蚁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