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睛和大脑玩的恶作剧

2015-09-21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15年7期
关键词:错觉猫咪眼睛

“这只猫咪在上楼。”

“在下楼!”

“在上楼!”

“在下楼!”

小诺和小璐看着这张照片争执不下。一个觉得照片上的家猫在上楼梯,另一个人觉得猫咪在下楼梯。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着各自的理由。

小诺说:“你看,猫身后面的光亮,一定是从楼梯的底层照上来的,说明这只猫是在上楼。”

然而小璐却说:“你看,猫咪的尾巴竖得老高,猫咪只有在下楼时才会这样竖起尾巴保持平衡。”

让我来为你揭秘吧!这只猫其实是在下楼。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是说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但是事实一定是这样吗?

当你的眼睛环顾左边的这幅图像时,是不是发现,连接处的圆点会一闪一闪的?当你想找出那个闪亮的圆点时,又发现它们变化得比你的眼睛更快!这是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的闪烁的网格幻觉。

两条原本平行的直线,被一组图形分割后看上去似乎不再那么平行,好像在向外弯曲呀!这是由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沃德·黑林首先提出的。

看了以上两个案例,你是不是情不自禁地揉了揉眼睛,不禁对自己的“亲眼所见”产生了怀疑?让我来告诉你,这全是“视觉错觉”(简称“视错觉”)捣的鬼,有时候眼见不一定就为“实”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外部世界沟通时,视觉是最为重要的感觉之一。然而,我们却常常会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骗”,看到的图文影像与事物的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反差,这就是视觉错觉。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视错觉”呢?让我来为大家解释一番吧。

在形成视觉的过程中,涉及人体的两个重要器官,这就是眼睛和大脑。眼睛用来接收影像,而大脑用来处理接收到的影像,最终形成视觉。这就好比我们用相机拍下一个场景,再利用计算机处理后,将它洗成照片。相机就像我们的“眼睛”,而计算机就好比我们的“大脑”。再回到视觉这个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事物的影像经过眼睛的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并传给大脑。(本刊杂志2015年第6期的“特别关注”栏目,对眼睛的功能进行了十分详细地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行翻阅。)

通常,当我们产生“视错觉”时,会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和我们人类本身的生理构造有关。比如,电影、电视画面实际上是由许多连续拍摄的影像连接而成(每秒钟可以变换24个影像),而眼睛有一个奇妙的功能,就是能够使接收到的“光刺激”暂留一定的时间,所以人们看不到影像之间的间隙,我们看到的电影也才会这么连续、流畅。其实,电影就是利用眼睛的特殊生理构造,而使人们产生的视觉错觉。只不过这个“错觉”用得恰到好处。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来自人们的心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经历:乘坐火车时透过列车的车窗看到临近轨道的火车开动时,总有种错觉是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可当那辆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也离开你的视线时,你顿时明白,其实自己所在列车并没有发动。这完全是“视错觉”在影响你的判断。还有诸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也都是由于人们心理的作用导致的视觉错觉。

研究视觉错觉的专家发现,有关几何图形和色彩的图像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使其产生“视错觉”。

几何形状和线形的组合产生的特殊环境,导致视觉上发生错误的情况时常会有。比如由于同周围事物对比造成的相对大小,使你看到事物的大小与它的实际大小不相符,还有由于其他图案的干扰使得正常的直线发生了不真实的弯曲感,等等。

色彩也是使你产生“错觉”的罪魁祸首之一。通常是由于色彩的对比或者色彩的空间混合而产生的。比如我们常说穿黑色的衣服“显瘦”,这是因为较深的颜色会在视觉上给人以收缩的感觉,而明亮的颜色会有扩张的视觉效果;还有一些视觉错觉是由于将色彩置于不同的背景所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形容的是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庐山,游客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山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却也正是这些不同,让游客饱览了庐山千姿百态的壮丽风景。其实这就是“视错觉”的妙处。

巧妙地运用视觉错觉,可以让我们对空间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官。比如可以通过视觉错觉原理改变“眼中”的方位、大小,来呈现美好的精致画面。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就充分利用着这一点,创作出惊人的作品。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一饱眼福吧!

在室内装修时,设计师们利用镜子,使你在视觉上产生房子变“大了”的错觉。

爱因斯坦和贝壳,利用颜色的深浅对比来反应脸部轮廓的凹陷。

这个神奇的绿色地球,其实是一片草坪,巴黎的艺术家利用角度和视觉盲点,创造了这不可思议的视觉之美。

猜你喜欢

错觉猫咪眼睛
错觉极限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春之猫咪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最小的猫咪
酷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