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渗透客家文化教育

2015-09-21李文科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36期
关键词:客家人讲授文化

李文科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客都梅州向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之美誉,是客家文化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在客家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教师,弘扬客家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在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训练中巧妙渗透是最实用最有效的途径。

听,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带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内容,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客家人有着浓重的家国情怀,在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让人敬仰的优秀人物。根据这个特点,在讲授课文时适当穿插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授《鲁迅自传》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之外,还可以联系到客家人中大批像鲁迅先生一样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如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力挽狂澜的叶剑英等,这样,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对客家人文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又如在讲授诗歌知识时,可有意识地补充出自本土的,题材近似的诗歌,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如讲授陆游《游山西村》时,补充流传于兴宁民间的,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游神光山》:“出郊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漫漫古岫云烟簿,寂寂闲陂草树荒。几点远村依野水,一间空殿锁斜阳。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这两首诗虽然意境不同,情趣有异,但诗的结构特点,诗意的铺陈延展是相仿的。且祝诗中所咏的是学生熟悉的风景胜地,因此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会倍感亲切自然,进而对诗的兴趣大增,热爱家乡的感情也在心中潜滋暗长起来。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再适时补充诗歌知识,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多鸟的课堂效果。

说,即把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与讲述客家故事,介绍客家特色结合起来。客家人文风物繁盛,可说可传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具体操作上,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指定不同的主题,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客家故事、围龙屋趣闻、家乡名山胜景传说等,然后在班上举行“客家故事会”,进行讲故事比赛。此外还可以结合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时政热点,比如去年6月梅州市委市府倡导的“我带大家游梅州”活动,在班上组织小导游评比活动,要求学生用生动得体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地方风景名胜。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促进了客家特色文化的普及。

读,即通过诵读文质兼美的客家诗词歌赋,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钟灵毓秀的客山嘉水孕育出无数的文人骚客,他们的作品或壮怀激烈,抒豪迈之气,发爱国深情;或沉郁顿挫,哀家国之伤,叹世事茫茫;或灵动秀气,歌山水之美,颂男女情爱,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灿若星辰的客家诗人中,蕉岭人士丘逢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其诗作《春愁》:“春愁难遗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炽热可感的赤子情怀无不让人动容。在讲授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我特地选择了《春愁》这首诗,我给学生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进行吟诵,在吟诵中引领感悟,在感悟中引领他们把握这两首诗中流露出来的,虽相距半个多世纪但一样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强调了诵读在诗词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客家诗词天地还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诵读,或者有计划地组织专门的客家诗词朗诵会,这也就帮助学生找到了一把开启花园大门的钥匙,或者说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触摸客家先贤精神空间的契机。

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授写的方法时,同样可以渗透客家文化教育。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知识积累贫乏且社会阅历有限,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因此害怕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培养观察能力和写作兴趣入手,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周边乡镇去感受浓浓地客家文化氛围。

兴宁被誉为“中国围龙屋之乡”,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围龙屋建筑艺术,走在兴宁的乡镇上,举目所见到处是各式各样的围龙屋,或古朴典雅,或气势恢宏,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我们可以把学生带进围龙屋,教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围龙屋,了解它们的构造和各种功用,去听当地的老人讲围龙屋背后的故事,从故事中感受祖辈的勤劳和智慧……,对于从水泥森林中长大的学生来说,这一切无疑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

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还要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写作素材,然后再指导他们谋篇布局,斟酌字句,待写成文章后,再把挑选出来的优秀作文进行张贴,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

通过以上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积累素材的习惯,懂得了文章的创作之“道”,从而爱上了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客家建筑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坚持把这种做法贯穿到教学中去,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使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本土文化,并自觉地从中吸收有益的养分。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渗透客家文化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既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也是丰富课堂文化色彩的需要。今后,我将不断探讨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使客家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中,常开不败。

猜你喜欢

客家人讲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谁远谁近?
赖炜炜作品
行酒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