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策略
2015-09-21刘磊
刘磊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也叫调控性反思,是一种行动中的反思。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时候应注意教学实践的诸多因素,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
教师往往会对教学进行预设,而教学是具有生成性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难度,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反思,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下面笔者就结合案例,谈一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策略。
【案例一】
某校的一节历史课上,学生正在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当教师讲到“北京的学生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喊道:“烧人家的房子是违法的!”顿时,学生哗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刚开始有点尴尬,但随即决定,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讨论,学生听后欢呼雀跃,热情出乎意料。
在讨论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一举动是合情合理的;有人认为:学生的做法虽合情,但不合法;有人认为: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学生的举动没什么不对,更无所谓违法;有人认为:火烧曹宅既合情也合法,因为北洋政府的“法”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不顾人民利益的“法”,对付麻木的政府只能用暴力斗争,这样看来,火烧曹宅算什么?……
【案例二】
某中学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时,归纳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这时有位学生说道:“那也未必,进步也会挨打。”他的证据是:历史上曾经“进步”的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米诺斯文明就是被落后的蛮族毁灭的;曾经非常“进步”的中国也备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用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进犯的长城就是明证。
这个观点显然出乎了这位教师的意料,于是这位教师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学生,指责他故意“标新立异”,扰乱课堂秩序。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根据自己已经备好的课本内容,再三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容置疑的真理,甚至教育学生如果再这样“捣乱”,就无法掌握知识。
以上这两个案例中学生的提问都超出了教师的课堂预设。案例一中的教师能够当即反思自己,调整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这充分体现了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而案例二中的教师可能因为经验不足,缺乏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发散思维,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探究契机。
【反思策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无意举动往往能给教师带来不少灵感,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随机应变,采用不同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问题进行反思: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了吗?学生合作、交流了吗?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处理得妥当吗?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吗?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吗?我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了吗?我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状态了吗?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了吗?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了吗?我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了吗?
课堂是个充满变数的场所,瞬息万变,常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是教师在讲课中突然想到的问题,有的是学生在听讲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各种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因势利导,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在调整教学方法时要抛开预先的设计,这样才能起到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具备敏锐的教学思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备良好的历史专业素养和强烈的反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