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鱼菇大棚栽培技术

2015-09-20李建麟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9期

摘要:鲍鱼菇栽培以大棚袋栽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为宜。在气温较高时,可利用温差刺激出菇,即将制冷机直接移到菇棚内进行制冷,使菇棚温度降至20℃左右进行低温剌激8~12小时,这样有利于小菇蕾的发育整齐。出菇期间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棚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结合出菇量及气候变化科学管理,达到生物转化率高且稳定的效果。

关键词:鲍鱼菇;墙式袋栽;大棚规模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50

鲍鱼菇又名鲍鱼侧耳、台湾平菇等。鲍鱼菇其营养丰富、鲜嫩可口、风味似鲍鱼。鲜菇耐贮藏,适于鲜销。鲍鱼菇栽培方法简单,适合大棚规模化生产。

1 生物学特性

1.1 营养

在袋料栽培中,用棉籽壳、木屑作为主料较好,适当添加麸皮、各种饼肥等天然材料补充氮源,以及碳酸钙、石膏粉等辅料,产量较高。

1.2 温度

鲍鱼菇栽培包发菌适宜温度为20℃~32℃。在适温下,菌丝洁白浓密,生长迅速。子实体原基形成和分化成菇蕾的适宜温度为25℃~28℃,子实体发育适温为25℃~30℃。温度接近30℃时菇蕾生长快,成熟早,质量较差。但温度低于23℃时,子实体发生较少。

1.3 水分

在配制培养料时,其含水量应控制在62%~65%。若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丝难以生长,会影响到子实体的形成。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棚内湿度应控制在80%~90%,才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1.4 空气

菌丝培育阶段,定时微通风即可,但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栽培棚内有充足的氧气。

1.5 光照

栽培袋接种后,在大棚内发菌阶段不需要光照,小菇蕾形成及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还会影响鲍鱼菇菌盖色泽深浅,菌盖色泽深的,商品菇质量也较好。

1.6 酸碱度

鲍鱼菇适宜在中性偏微酸条件下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适宜的pH值为6.2~7.5。

2 栽培技术

2.1 栽培时间的选择

根据鲍鱼菇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在4月下旬~ 6月上旬制作栽培包,产量较为稳定。

2.2 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交通方便、水源好、通风的空闲地,周围环境要求清洁,远离畜禽养殖场。

2.3 塑料大棚搭建

菇棚整体用竹子搭建,菇棚搭建以坐北朝南为宜,一般菇棚长为20~30米,宽为8~9米,侧高为2.5~3米,棚顶比侧高高50厘米。棚顶及四周用薄膜和遮阳网覆盖,棚顶需留天窗,以利于调节光照强度。棚内设袋栽专用排叠架,每列长3.5米,高1.5~1.7米,中间留有1.2米宽通道。

2.4 栽培袋的制作

采用配方:棉籽壳35%,木屑40%,麸皮23%,碳酸钙1%,石膏粉1%。堆制发酵前1天,先将棉籽壳预湿,再与木屑及辅料混合拌匀,料堆制2天,翻料3~4次,调节控制培养料含水量至63%~65%,即可装袋,采用专用装袋机制作栽培包。栽培包灭菌通常用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时保持10~12小时。

2.5 接种及发菌

接种要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一般采用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接种。接种后的栽培包以墙式排叠法进行排放。栽培包发菌培养阶段,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70%左右。栽培包经30天左右培养,菌丝可长满料包。

2.6 出菇管理

栽培包开袋前2天,棚内要先用杀虫剂和灭菌剂进行消毒,以减少开袋后的污染。开袋时在套环盖下齐料面用小刀割掉,并清理料面,開袋2~3天内不能喷水,棚内湿度控制在75%左右,让袋口料面回菌。为了促进原基分化和菇蕾形成较快,这时要人为创造生长条件,使菇棚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同时扩大棚内昼夜间8℃左右温差刺激。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5℃~28℃,20℃以下或32℃以上菇蕾原基难以分化形成。若气温在30℃以上,开袋后的栽培袋回菌2~3天后,可直接移入制冷机到菇棚内进行制冷,使菇棚温度降至20℃左右进行低温剌激8~12小时,这样有利于小菇蕾的形成。小菇蕾长大成形期间要适当加大喷水量,使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并加大通风换气,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以利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的菇蕾,若棚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时,会出现只长菌柄、菌盖却难形成的畸形菇。

2.7 采收

当鲍鱼菇的菌盖平展,边缘内卷,菇盖直径达6~8厘米时为采收适期。采收后需清理料面,可直接刮到新鲜的培养料,然后养菌5~7天,再创造条件,控制菇棚内温度与湿度,促使第二潮菇的原基形成,出菇后管理同第一潮,一般可采收3~4潮菇。

参考文献

[1] 陈士瑜.珍稀菇菌栽培与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2] 王波,等.图说平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3] 刘振祥.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 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建麟,本科学历,漳州市农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