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9-20张虹
摘要: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具有传染性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爆发流行等特点,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玉米田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增多,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为更好地指导生产,本文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41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快、危害严重等特点。从发病到枯死仅需3~4天,严重发病田块会造成绝收。但由于该病是偶发性病害,人们对该病重视不够、认知度不高,发病初期不易识别,容易造成处理不当或错过防治适期,导致严重减产。该病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发病率相当于减产率,因而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
1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田间发病症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时,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同时植株的组织逐渐软化,并伴有腥臭味。生产上一般在喇叭期病害开始发生,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当达到适宜条件时病斑开始扩大,并逐渐侵入到茎秆、心叶,造成大面积的组织腐烂、坏死,使玉米植株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发生病害的植株自发病部位倒折,玉米抽雄后,地上个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但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玉米在喇叭口前期发病,如温度较高、雨日多、湿度大时,易出现急性型症状,特别是心叶青枯较常见,病部暗绿色水渍状,散发恶臭味;在湿度较低情况下,出现慢性型症状,其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恶臭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发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和结实。玉米抽雄后,地上各茎节、叶鞘、雌雄穗、苞叶、穗轴等部位均可感病,引起腐烂。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数不倒折,但病部以上器官枯死。
2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和发病条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由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西等地。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当玉米高度达到60厘米时,由于植株的组织柔嫩很容易发生该病害。病菌存于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属土传病害。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传播。
由于病菌是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的,因此,当侵食植株的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等发生较重的时候往往容易引发玉米细菌性茎腐病;高温高湿容易引发病害,当平均气温在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时病害即可发生,均温34℃,相对湿度80%时病害迅速扩展。当玉米种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性不好,氮肥施用过多,植株伤口多发则会导致该病的大发生。因此,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其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3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种植过程中对玉米进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年种植。秋季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对种植地进行彻底清理,将病残株带出大田进行彻底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高温干旱灌溉或突遇风雨之后,积极开展田间巡查。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烧毁,控制病害扩展与蔓延。
3.2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播前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用量的0.2%进行药剂拌种,或用5%根保剂按种子用量的4%进行药剂拌种。消灭种子带菌,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77%可杀得5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茎秆涂抹药液:必要时用熟石灰1公斤,对水5~10公斤于发病初期剥开植株的叶鞘,将其涂刷在发病部位,也能对该病起到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咏,张明亮,李洪杰.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
[2] 冀萍.玉米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
[3] 史宏恩.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1992,(06).
[4] 李巧芝,高明,王自伟,高清珍,罗秦岳.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2,(06).
[5] 乔奇,张振臣,靳秀兰,王永江,陈龙华.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01).
[6] 段晓红,马钟玉.玉米病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10).
[7] 马毅,张学舜,洪德峰,魏锋,马俊峰,王永琴.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1,(09).
作者简介:张虹,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農业技术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