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5-09-20张林浩张晓军张健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特性

张林浩 张晓军 张健

摘要:青杨天牛在吉林省一年发生一代,该虫具有发生范围广、繁殖力强、 为害严重等特点,是吉林省西部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可有效控制该虫为害。

关键词:青杨天牛;特性;综合防治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203015NY,201105075)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38

1 青杨天牛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征

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innaeus),又名青楊楔天牛,在分类上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nae),是杨树幼树的危险性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在欧洲。以幼虫连续钻蛀为害枝干,特别是顶梢和侧枝。幼虫首先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连续钻蛀,最终蛀入木质部为害,从而影响养分的正常运输,并在被害处形成纺锤状的虫瘿,致使枝梢干枯影响苗木成才。若在幼树主干髓部侵害,可导致整株死亡。

雌虫体长约13毫米,雄性成虫体长约11毫米。成虫体呈黑色,密被浅黄色的茸毛。复眼黑色,呈椭圆形。触角为丝状,着生在复眼内侧的上方。雄虫触角与体长基本相等,雌虫略短于体长,相当于体长的5/6,柄节最短,第三节最长,其后各节又逐渐缩短。柄、梗两节均为黑色,鞭节颜色雌雄不同,雄虫每节的前半部分为黑色,后半部分为银灰色。雌虫每节的前1/3部分为黑色,2/3为银灰色。前胸背板呈圆筒形,上有3条黄色的茸毛纵带,前部延伸到头部后缘。鞘翅两侧平行,其上布满粗糙刻点,其内生有浅黄色的茸毛。在两鞘翅上,各生有4个距离几乎相等的黄色茸毛斑,斑纹形状不整齐。第一个着生于近基部1/4处,第二个于其下后方的外侧约2/4处,第三个较大,微呈横形,位于末端1/4处,与第二个平行。

成虫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第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蛹期历经约20~34天。成虫于5月上旬~6月中旬开始发生。雄虫一般较雌虫提前3~5天羽化,雌雄比例约为1∶1。成虫羽化后需经过1天左右才开始钻蛀,先用足将幼虫在越冬前于蛹室末端堵塞的木屑推到另一端,然后咬一直径约为3.5毫米的圆形羽化孔而爬出。成虫一般在白天羽化出孔,以上午9时到下午1时最多,约占70%。成虫出孔后沿着枝干爬行,温度高时,经4~5分钟即可飞翔。

成虫一般白天活动,当早晨太阳出来后,均在树冠的阳面取食或活动,特别是中午最为活跃。如遇风雨,则栖息在叶片背面或枝条上不动。成虫有假死性,遇到惊吓后,身体倒转或侧向假死下坠,常于坠落途中又展翅飞逃。成虫出孔后,一生不断取食,食量不大,将叶内或叶柄咬成不规则的缺刻或麻点。

2 综合治理

针对吉林省青杨天牛发生和为害的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该害虫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将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的水平以下。

2.1 预防措施

2.1.1 良种壮苗 应用吉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审(认)定通过的杨树品种,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进行育苗。加强水肥管理,起苗、运苗要尽量少伤根、茎。按照LY/T 1716规定操作。

2.1.2苗木检疫 出圃前,做好苗木分级和检疫工作。

2.1.3 适地适树 根据吉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审(认)定通过的杨树品种适生区,应按照GB/T 15776规定进行造林,提倡营造混交林。

2.1.4营林抚育 应按照GB/T 15781规定进行森林抚育。

2.2 物理防治

12月至翌年3月剪除虫瘿,集中销毁。

2.3 生物防治

7月上旬在青杨天牛发生的林分中释放哈氏肿腿蜂(曾用名管氏肿腿蜂),轻度发生林分释放50 头/株,中度发生林分释放150 头/株,重度发生林分释放250 头/株。

2.4 化学防治

成虫期:4月下旬,树冠喷洒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微胶囊制剂触杀成虫。

卵期:5月中旬,在新植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用氧化乐果等渗透性杀虫剂点涂青杨天牛产卵刻槽。

幼虫期:5月下旬~6月上旬幼虫孵化盛期,用虫线清乳油等化学药剂树冠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任利伟,李飞.青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1,30(02):28-30.

[2] 李桂如.论青杨天牛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J].山西林业,2007,(05):37-38.

[3] 贾越真,韩玉辉,朴永杰,等.青杨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1):57-59.

[4] 高瑞桐,陈合志,林淑荣,等.杨树蛀干害虫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01):6-8.

[5] 王晓晶,张志,王秉喆,等.白城地区青杨天牛的危害及综合防治试验[J].吉林林业科技,2009,38(03):27-28,62.

[6] 王志英,刘宽余,李淳,等.青杨楔天牛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05):18-20.

[7] 敖特根,于春,张恩,等.树干打孔注药防治青杨天牛试验[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6,(01):21-22.

作者简介:张林浩,本科学历,双辽市林业局森防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病虫害防治。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特性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桃树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赣北地区景观石榴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