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2015-09-19徐志培
文| 徐志培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文| 徐志培
该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误区,从高等职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从培养目标、实验内容、综合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结合四川理工学院的尝试对高等职业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院校的专业设置中,除了各学校的相关专业,会计专业是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的重要专业,招生规模远远高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是会计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高低也影响着会计行业的发展。本文从高等职业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视角出发,探讨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明确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纲领,因此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立科学务实的实践体系的基础。我国部分学者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观点主要分为2类:第一是从学历层次换分培养目标差异,李心合(1998)将我国会计学教育体系分为5个层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并提出了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第二是从高校层次区分培养目标,潘煜双(2010)将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分为高职高专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和学术型高校三个层次,并从不同层次高校会计专业(主要指专科和本科学生)生源质量和就业导向,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差异性。但针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定位过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仅定位于“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界线没有拉开。定位过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定位于“专才”,忽略了“通专结合”的培养目标。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美国田纳西大学商学院院长詹威廉姆斯曾撰文指出:会计系正面临信息系统系、财务金融系、运筹系和其他商学院各系的激烈竞争,有些大学的会计系因太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使得毕业生素质低,不适应高级专业性的会计、审计或咨询工作。缺乏前瞻性,一些高职院校仅以就业和人才需求为培养依据。没有考虑其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曾在一份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未来的专业人员。针对于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和校情结合,确定人才培养层析;和专业结合,培育人才培养特色;和地方结合,拓宽人才就业方向。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学科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具备沟通、合作、创新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该目标为导向,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指向,除思想道德素质外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就业目标、能力目标和远期目标。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方向、就业范围以及就业岗位或就业岗位,导致各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存在:和专门财经院校同质化,缺乏学校特色,培养层次含糊,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等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和实践体系的建立。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和校情结合,确定人才培养层析;和专业结合,培育人才培养特色;和地方结合,拓宽人才就业方向。培养目标应体现高职特色,强调职业规划清晰,培养自我发展能力;确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该目标为导向,进行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将学校特色融入专业实践体系,设计特色实验项目
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在各高职院校大同小异,和本科院校没有明显的区别,但由于在专业理解和师资力量上的差异,实践效果大打折扣。方光正(2008)对17所工科院校会计专业进行了统计调查,对课程总体状况、课程分布状况、专业课构成情况、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新课程开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优化对策,但对于实践环节缺乏深入调查和分析,鉴于此笔者对13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开设财务、成本会计单项实验和会计综合实验(在具体名称上有所区别)的高校达到100%,专业实习开出率也达到100%,但在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单项实验开出率不足50%,开设岗位专项实验的更是不足20%,在实践体系中结合理工院校特色设置实验项目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相对于一般本专科院校在工科专业范围,实践实习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将学校特色融入会计专业实践体系,增加学生选修空间,培养个性化人才。通过探索和创新,在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基础教学实践平台和专业教学实践平台,形成了会计和院校特色实验共存的实验项目,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总的考核体系,在实验项目设计上除了加大会计专业实验通过选修的方式增强全面性之外,还应增设了生产、管理等特色实验项目,开拓学生眼界,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理划分实践教学结构,扩大学生自主空间
在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合理确定实验和实习的结构是实践体系的关键。在确定项目和时间分配时应该制定总体的培养计划,再确定具体项目,不要盲目设置,为实践而实践。具体而言,在横向上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类别来设置“素质能力培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在纵向上以每个学年为单位确定能力形成阶段目标,第一学年培养认知、沟通能力、英语、计算机、会计基础能力;第二学年培养知识学习能力、织协调能力、相关管理知识、财务会计能力;第三学年培养合作技能、团队精神、学校特色课程、综合应用能力。
以四川某学院为例,根据学生素质构成,将实习和实践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外语听说、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军事理论、技能与安全教育;基础教育平台实践教学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专业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学实验、企业管理综合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办公自动化实验、金工实习;专业教育平台实践课包括:成本会计实验、会计模拟实训、专业实习、珠算与点钞技能训练、财务会计实验、财会分岗实训、财务分析实验、银行企业会计实训、电子报税实训、中小企业会计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实训、预算会计实训等。根据每个平台对学生素质构成的要求,分设实验和实习,大量设置选修实验,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较大,做到每学期无实践空白,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结合理工特色,拓宽学生视野。
结合学校特色,建立特色综合实践平台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除会计专业外,通常会设置其他管理类专业,在实验上各专业自行设置实践平台。这些专业实验室在功能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适用性,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由于很少涉及到专业之间的交流,容易造成该专业学生知识“孤岛”,另一方面,业设置较完整的学校由于重复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并且实验效果欠佳。针对上述情况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存在以下探讨和实践。第一类,以ERP为核心的沙盘模拟教学、情境式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第二类是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第三类是“系统运转型”高仿真实验室。第四类以建立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整合各专业实验,该观点提出了从师资到技术的全方位整合。
上述研究和实践没有突破以下几个方面的瓶颈。强调计算机的作用,而忽视真实工作环境中学生情商的培养;缺乏延续性,实验数据的重复使用,对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培养不足;缺乏真实的实践场景,难以激起学生参与热情;评价标准单一,不利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单独实验项目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基于以上调查和思考,笔者提出经管类高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路。以高仿真企业为载体,重视人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模式,各届学生延续经营工厂,搭建各部门真实工作场景,制定多线路的实验效果评价标准,从而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工作方式的创新性,工作过程的合作性,在实验过程中引发其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校情优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差异性人才培养、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我国在该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相当缺乏有价值的参考,各高职院校应当有意识的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高职院校院校财经专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本论文由2009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经管类专业高仿真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P09251资助
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