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市民参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基于武鸣、南宁市市区“三月三”民俗特色活动对比
2015-09-19郝春雨秦杰魏丹丹
文|郝春雨 秦杰 魏丹丹
南宁市市民参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基于武鸣、南宁市市区“三月三”民俗特色活动对比
文|郝春雨秦杰魏丹丹
图书流通工作的管理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主要针对图书馆图书流通的现状加以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管理观念和工作机制上的改善措施,以及从馆员自身素质提升方面加以思考,借以促进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武鸣、南宁壮族三月三概况对比分析
三月三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流可追溯至华夏古代的上巳节,在汉代才被确定为正式节日,唐代得到较好的发展,宋以后逐渐没落,只是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得到发展。广西位于中国南部,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聚居壮族人民最多的地方,对于三月三的传承与发展更可谓是贡献巨大。市民是社会文化参与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中心。根据我们的调查,影响南宁市民参与“三月三”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主观原因包括群众参与意识较弱、获取信息渠道不全,客观方面则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强等,这些都是影响南宁市民参与三月三活动的主要障碍。
相比之下,有“中国壮乡”之称的武鸣位于广西中南部,作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在举办三月三方面则要早于南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活动内容方面,武鸣三月三活动要比南宁三月三活动类型丰富。下图表一是以2015年为例,对两地活动类型的一个大致总结。由表可知,武鸣在三月三的各类型活动举办中都比南宁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在体育竞技中,比赛的类型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市民参与度。
在活动扶持力度上,武鸣区政府对活动的关注度比南宁市政府高。从1980年起,武鸣区委、县政府就连续举办“三月三”壮族歌节。每一届的三月三都得到武鸣区政府大力支持,由政府单独设立相应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积极做好三月三的相关准备事宜。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每年的三月三定为“广西文化艺术节”,1993年,又将其定为“国际民歌节”,直到1999年,这一节日改由南宁市政府主办,将其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因而在举办时间上,南宁市相比于武鸣则晚了很多。此外武鸣三月三的举办地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以前的农民自发搭台唱戏到后来的在风景区进行举办再发展到现在的由武鸣政府开始专门预拨活动经费搭建舞台,这一系列的地点变化都体现了武鸣区政府的积极带头作用。对比之下,南宁市政府则在这点上不够重视,举办地点相对分散,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南宁市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意识方面较之武鸣相对薄弱。武鸣的三月三歌圩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离不开其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发展并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先进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紧跟时代潮流。近年来,武鸣先后获得了“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西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武鸣十分注重宣传工作,重视媒体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武鸣三月三活动举办方与南宁电视台合作,允许电视台对武鸣三月三开幕式和文艺展演进行全程直播,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三月三文化的了解。而南宁市在这方面则欠缺认识,对于市区内的三月三特色民俗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人们对于三月三的了解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而且也没有充分利用互动性强的即时性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宣传手段偏少且渠道狭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三月三,本着以文化传播为主的精神,促进了武鸣经济的发展。历届举办的三月三歌圩节中,各种商贸活动、旅游行业也竞相发展起来,如在2008年三月三歌圩节活动中,举办了淀粉酒精产品及新技术交易洽谈会等8项经贸活动,并且武鸣招商推介会共签约的项目多达15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0.06亿元,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格局,也为武鸣三月三文化的声名远播找到了新机遇。
武鸣相较于南宁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民众参与意识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三月三作为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积淀,离不开其历史环境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武鸣是壮乡人民聚居的地方,几乎每一位武鸣人都会唱山歌,所以武鸣素有“歌海”之称。此外,武鸣作为骆越文化的发祥地,除了“歌圩”文化之外,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括师公舞、采茶舞等。目前武鸣具有各地民风民俗文化的村节共计600多个,内容各具特色。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武鸣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赞扬,也正因为它的优秀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不断向前。而南宁对于“三月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如武鸣,因而人民群众也知之甚少。
南宁市区内市民参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民俗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对市民缺少吸引力。人们常说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所向,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感情化表现,也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孔子),由此可见,兴趣是一种动力,爱好是兴趣的结果。爱好不仅仅是对事物有着优先的注意和向往的心情,更是表现在某种活动中的实际行动。南宁市民对“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时间长短等。引发南宁市民的喜爱是南宁市区的“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通过南宁市区与武鸣的活动对比,可以发现,武鸣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可谓是种类繁多,名目齐全,亮点纷呈,规模宏大,主题明确。而南宁市区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则质量不高,活动主题的市场定位不明确,活动内容缺少亮点,又缺少时尚元素和现代气息,吸引力不足。同时,政府对三月三民俗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只看到了其具有经济性功利性的一面,却忘了对其进行本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活动空洞且缺乏内涵。显而易见,这样的活动对南宁市民而言,是十分缺乏吸引力的。
相关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市民参与渠道受阻。“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作为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如何抢救和保护好我们的民俗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形成一种社会认同的合力,这种合力的形成有赖于政府各部门的扶持。
相比武鸣区政府,南宁市政府对“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开发重视不足,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上都有欠缺,南宁市区内的三月三系列民俗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场地容量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娱乐需要。若想整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各方力量,其前提就是政府首先要积极主动,做好领头人,只有政府重视了,各方力量才会积极主动的利用好现有的条件,科学、合理、高效的完成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传承工作。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对于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也未足够重视,许多市民对三月三传统习俗仍然知之甚少,提不起兴趣。人民群众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保护者。开发和发展民俗文化,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即使有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开发和传承民俗文化不单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民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而公民参与的最终实现,需要依赖具体而精良的公民参与途径。就南宁市区的三月三特色民俗活动而言,相关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对三月三民俗文化大力宣传,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大型网络社交平台,大力宣传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内涵,展现传统民俗文化的非凡魅力,从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参与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南宁市民的一种共识、一种自觉行动。让广大群众都懂得三月三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每一个南宁市民都能为拥有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而自豪,从而更加珍惜它。但在现实中,课题组调查的许多受访市民表示,他们对于三月三民俗活动信息知之甚少,地点、时间和活动内容都不清楚,不知该如何参与其中。
其次,政府部门欠缺一套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不能充分开发三月三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若想拓展南宁市“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和路径,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民俗文化开发机制来做保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根本途径是对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的保护。而保护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手工生产方式,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是保护这些手工生产方式的所有者,他们是民族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守护神”,只要还有这些人在使用手工生产方式,那些传统的技艺和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就不会消失。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艺人的挖掘与培养,保护文化传承者,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持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缺乏文化品牌意识,市民参与意愿不强。所谓文化品牌,其本质就是文化产业品牌化,是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新,对特定文化的一种张扬和发展。而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阐释这些民俗文化符号的内涵,对于文化交流,对于了解异质文化,对于人民的物质——精神消费至关重要。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是第三产业今后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武鸣地区的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活动之所以能声名远播,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就是因为当地歌圩文化氛围浓厚,重视文化品牌的建设,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创新,以旅游业为载体,加强民俗文化新产品的开发,实现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相比之下,南宁市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就比较薄弱,文化产业附加值低,缺乏特色,文化氛围也不浓厚,由此,市民参与意愿不强。南宁市应找准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现代旅游心理发展态势的切合点,挖掘其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树立好品牌形象,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南宁市“三月三”文化影响力,增强市民参与意识,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品牌维护方案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壮族三月三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满、侗等48个民族成分,民族构成十分多元化,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对于明确南宁市的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无疑是有极大好处,还可以使南宁的城市特征更加鲜明、更具个性。而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群众参与,南宁若想搞好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品牌,必须重视市民参与。要以政府为主导,拓宽市民参与渠道,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制定政策引导市民参与市区的民族特色文化建设。
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410593219)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