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与对策
2015-09-19卢亮辰
文|卢亮辰
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与对策
文|卢亮辰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民土地产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还是农户间流转,向外部经济组织流转数量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流转合同不规范或没有合同,易引发纠纷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存在如下等问题:土地流转较为局限,多为农户间的流转;流转过程不规范,合同问题突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存在非粮化现象等。
增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强国土管理部门、村委会和村民的联系,使村民能够更清楚更明白的参与自己宅基地、承包地流转的审批过程。针对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建议国土管理部门定期去农村进行法制宣传,让他们知法,才能守法。可以由国土管理部门的专门人员去宣讲,也可印制宣传材料(最好是画册)发放到户。还可以和电视台和农广校合作,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宣传节目。
增强土地使用规划的科学性,为土地流转提供参考。由于地处山区,村庄可扩展面积有限,村委会对主干街道适当拓宽,合理规划,鼓励翻新建造楼房,代替平房,楼房不宜高,两三层成本较低。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难以照顾老人是个问题,村委会效仿城市,也可以建设一部分老年住宅区或社区,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即可住进老年住宅区,并交纳一定的费用,去世后可以再有其他老年人居住。这样会不用再批新宅基地了,或不用侵占自留地。而这部分老年住宅区是在原来的空心村的旧宅上翻新建造起来的,对“空心区”街道合理规划,防止乱建乱搭。
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大土地流转的拉动力。由于主要村民人均可耕面积少(每人约1.1亩,少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较为干燥,地形多为丘陵和山沟,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现代化农业。当地村民以种植玉米、红薯、谷子为主,自给自足,但地形复杂,难以灌溉,每年为一年一熟,造成一定的浪费。基于上面原因,建议以村为中心,适当发展果树种植,核桃树、枣树较为适宜。核桃树耐旱,生长条件不是很苛刻,管理方便,大约经过五年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作为退更换林的一部分,不仅对山区的绿化有一定贡献,另一方面,减少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发展目前杏仁、食用菌、山野菜、中药的种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乡镇企业。常年外出打工人员通过合理途径,将土地承包给村里其他人,用于建设基地和企业,这样使得土地不至于被荒废并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收集供需信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农经部门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并加强合同监管,使之能代表农民利益,给农民“国民待遇”,并对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纠纷,做到及时处理,规范调处。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增加流转形式。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务工经商农民种田意愿降低。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但各地可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出让、转包等流转形式,对农民自己因需要调整土地也应支持,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完善抵押贷款体系。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作为村民实际资产的一部分,应该在一定条件下,被允许抵押贷款。当前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农业现代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农业建立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单位土地的劳动力投入太高,资本投入过低。所以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支持。农民难以完成资本积累,就需要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获得资本投入农业生产。而农村资本的流通,需要建立在完整体系的基础上。这里指的体系,包含法规、政策、农村金融机构的全面建立。
应当看到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土地怎么流,流去哪,仍是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到底是农户间自发流转还是向外部经济组织流转?但无论是什么方式,到要做到两点,一是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土地问题是农村最基础的问题之一,农村土地的未来走向便代表着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