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探索

2015-09-19钟萍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43期
关键词:城市化市民文明

文|钟萍

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探索

文|钟萍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及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市民的文化素养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能够协调甚至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从而阻碍着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的推进与市民文化素养提升的良性互动,加快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十分迫切的任务。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既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城市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合肥为例,2003年合肥市区面积为14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55.87万,而截至2013年底,合肥市区建成面积已达393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达385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14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城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火车头的巨大牵引作用。

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及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市民的文化素养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能够协调甚至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从而阻碍着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的推进与市民文化素养提升的良性互动,加快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十分迫切的任务。

市民提升文化素养是城市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文化素养的核心与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正如夏昭炎先生定义的:“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复合体。”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是他的文化素养。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市民文化素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又是社会的价值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即表现在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上。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市民是一座城市的主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正是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文明程度,一方面反映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又是市民整体素质推进的结果,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城市在向现代化发展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美国的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例如新加坡是个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岛国,短短三十几年,其成功实现了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化转型,创造了令全球都瞩目的奇迹。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这样说过:自1959年以来,新加坡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我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那是因为新加坡拥有素质良好的人民。

城市化进程对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判断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文明程度,既要从生态环保,道路规划、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方面来看,更要从市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来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前提是必须有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滋养。

现在各地的城市,不论大小,都在城市化的建设中传播着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即用现代城市的工业文明、市场文明改造着落后的农业文明,推动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这种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必然要求城市的主体也就是市民有较高的现代化文明素质。然而,现在许多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一些老城区的原有市民,他们的观念或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小城市或不发达地区的模式,如不遵守交规、乱扔垃圾、占道经营、随地吐痰等等这些都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建设相违背。

城市化进程还以多途径多渠道的方式向周边农村蔓延,许多农村土地被征用,纳入城市范围。仍以合肥为例,例如随着合肥新站区的设立,许多原本当地的农民,一夜之间成了“新市民”。由于有着完善的补偿政策,在物质生活层面,他们并不匮乏,然而在精神文化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乃致科技文化素养等与现代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远远不能适应,短时间内很难融入这座城市的市民群体,更谈不上促进城市的文明建设和发展了。这些“新市民”和上述老市民,以及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姑且称作“准市民”,他们的文化素养,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遗诟,由于每个人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是现阶段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和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领导作用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就是要努力塑造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市民。当前形势下,提升城市市民文化素养,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统领,在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上下更大的功夫,宣传正能量,引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探索

完善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是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的主要途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一场持久的全社会的公民实践运动,要号召市民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在对市民的文化教育活动中,一是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构建全方位、分层次的教育体系。对于文化层次不高,生活在城市基层的市民,采取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方式,倡导文明,克服陋习。对于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大力塑造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文明建设做出表率。对于中小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文明认知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二是在构建载体上,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诸如社区夜校、文化大讲堂、知识竞赛、图片展、戏曲表演以及其他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在教育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开放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好社区图书室,提供更多免费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机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

许多地方把理论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与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市民活动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找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使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市民的文明素养,其背后,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当一种文化被成员认同和接受之后,它就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各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教育不在于让人获得死板的、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灵魂,以充实自己生命的内容[3]。所以说,在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强化引导机制,发挥导向作用。一座城市,如果烟雾缭绕,污水横流,社会治安不稳定,这样的城市相信没有人愿意去。而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则体现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宜人。纵观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无一不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较高的城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现代文化素质的市民,既推动着城市的发展进步,又为城市的形象增光添彩,同时他们也享受这这座城市给他们提供的较好的居住、生活、保障和教育。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使得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按照现代化都市的文明规则做事,来适应社会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对现代文明的适应中,市民的社会素质得到了提升。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城市文明本身的引导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许多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则更是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注重城市本身的文化,设计理念上要突出人文精神,本地文化。例如开封的宋城,杭州的明清一条街等,都是明确彰显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利用传统节庆日,通过当地公益性文化场所,着力宣传当地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知与认同,以优秀的历史文化引领市民。

在注重文化风格的前提下,还要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这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要素。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公共设施、文化发展布局。比如在加快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逐步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更多城市广场、社区广场以及各类主题文化广场、公园等。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作用,把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办成传播现代文明的园地。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和节庆文化,引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

提到引导机制就不能不提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报纸、广播、电视、广告栏甚至手机短信、微信等等,弘扬正气,揭露问题。特别是对于在城市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对在城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行及时和扩大的宣传,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或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及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及突出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以明确导向,树立正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城市风貌,使得广大市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建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教育和引导机制,还要有一些强制的措施来规范市民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完善。城市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不但要靠城市文化精神引领,更要靠依法严格的城市管理来规范。

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必须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因此要求建立起一套由党政统一领导、各级组织具体负责、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全民参与的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其次各管理部门特别是司法部门,必须要在严格执法、强化政策、加强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源头预防,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使市民的民主权利、经济生活法制化落到实处。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既能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又能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市民的法制观念是市民文化素养的基本素质。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归根结底,要通过市民的遵纪守法,依法行事来实现。法是制度的钢化,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制核心。而如果法制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市民的法制意识就会渐渐淡漠,其素质就会降低。相反,如果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市民就会树立信心,遵纪守法,其自身素质也就随之提高。举个简单的例子,谁都知道喝酒不能开车,可是看到许多人喝了酒后照样开车,身边的人也就不把这当做一回事了。随着媒体报道出几件酒驾后发生的恶性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随之法律部门加大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并严格了相关法律措施,现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酒驾的危害,酒驾行为基本没有了,酒后不动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法制观念只要深入人心,对市民的约束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实践性和较长的时间性。要实行长效管理,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地方法规体系。现在各地普遍制定的《社会公德守则》、《文明市民公约》、《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贯彻,坚持不懈,正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引导和管理,使全体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素质的提升。

2014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GH043

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城市化市民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对不文明说“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