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微言
2015-09-18范治斌
范治斌
一九七二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九九五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二○○二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二○一三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
人们有可能赞美自己的家乡,是因为已经离开它,站在一个远方,从记忆中凝视它曾给予过的温暖。是的,熟悉的地方也许没有特别的景色,但有的是温情,有温情,就会留恋,就会觉得美。老舍写过一篇《济南的冬天》,很美!那么,在每个游子的内心里,何尝没有过“家乡的四季”?每一个你生活、停留、驻足过的地方都美,那是因为你的情感融入过。
有个万次定律,大意是说,涉及技艺方面的成就,如能认真重复万遍以上,则是领域内的圣手。拿绘画来说,画一天算一次,大概需三十多年,大学毕业开始算,五十多岁即可做到。听起来既残酷又有诱惑力,短暂坚持可以,三打两晒可以,可谁能这么久的持恒坚持呢?大多数人只想享受结果,却忘了这个必经的过程。
所有向善的人内心都怀有一种朴素,这种朴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处理成简单。朴素是一种回归原点的情感和态度,它不激情四射,却大智若愚。艺术中,最高境界是回归朴素,这却需要漫长的行走,甚至要经过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艺术认知过程。当最初人性的朴素和最后艺术的返璞归真互为表里时,才是艺术的极致。
画家画什么不一定需要理性思考,就像此刻画下一匹马、一棵树、一片伸展到远方的风景。在我的意识里,这样的景物并不是要传达我的某个清晰的认知或是一种情愫,我只确定它是我意识中模糊的存在。也许在生命的某个片段,我遭遇此景,使我生出一些零散的有关生命的感怀,画面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仅此而已。
真实的生活往往充满苦难,除了自身体验自己的生活并自知冷暖,作为旁观者,我们都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并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装扮或歪曲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艺术是另一个自己,有时乔装,有时显得比本我还真诚。它脱离本我,期待与眼力或高或低的有缘人交往。
美在平凡的环境里,也长成平凡的模样。往往寻者自以为美,自然就幻化成寻者心中的模样。于是,自然在不同寻者的心中变换,既是客体,又呈现为主观,既是寻常,又美得决绝。
写生不该总是胸有成竹。总有新鲜的、让你手足无措的事物,不能准确地找到表达方法。对自然心怀敬畏之心,虚怀时才能更深地体悟自然之美。有时,反复琢磨而生拙的表达,之后再看,会觉得那种语言最真诚。
画画好玩在:有时满是想法,画着画着就画没了,有如灰飞烟灭;又有时百无聊赖,硬着头皮与纸死磕,竟慢慢入境,正所谓风起云涌,酣畅淋漓。
人心才是有风景的地方。无心时,再美的景致都会错过。而美,就在那里,你的心在,它就从容绽放,为你盛开。
每一个前行的人,注定不会孤独。即使是一意孤行,也会有温暖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总会有或明或暗的手在支撑每一个坚持者,让弱者不再畏惧,让强者心存感激。
其实,我们是不能客观地记录自己看到的这个世界,世界落实到每个人的眼中和手上,必定是带着各自主观的视角。我们认为客观的美、丑和动人与否,皆是因情感的左右,客观只是存在,却无关美、丑,只有在情绪激昂时,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情表达。
关于生命的长度,有人觉得“人生苦短”,有人以为“度日如年”,这些都是经由情绪生出的叹喟。而生命就那么长,并由痛苦和幸福伴随着,只是到最后,以痛苦或幸福更多一点作为结局。人不能没完没了地活着。若论短,成就自己的事业用一生的时间足矣;若以为长,而仅是虚度,再给另一次人生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