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首批公车拍卖
2015-09-18潘旭涛黄兴华刘天阳
潘旭涛 黄兴华 刘天阳
“起拍价49000元……这边61000元一次,还有加的吗?……”2015年1月25日下午,在北京昌平区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二手车精品厅,笔者看到人群挤满了大厅里的700多个座位。人头攒动,叫价声迭起,热度堪比春运抢票。这是首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拍卖的现场。
专家们对此次中央公车拍卖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它对地方车改起到了示范效应。究竟此次拍卖有哪些亮点,对于目前陆续进行的地方车改又有何影响?
官员难以再打拍卖的主意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被誉为“公车改革第一人”,他说:“以前公车处理不透明,一些官员把要拍卖的车,用‘废铁价’再买回去,反而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而今,那些官员的“小算盘”要失灵了。此次公车拍卖通过透明性与设置保底价使公车贱卖成为历史。公车拍卖首次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合进行。车辆的出厂日期、表征里程、综合车况级别、事故等级评定等信息全部进行网上网下透明公示,并且在拍卖之前开设专门的预展。此外,车辆评估公司会估出两个价位:一个起拍价,一个保底价。如果拍出的价格没有高于保底价格,就不能成交。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峰表示,此次中央公车拍卖的最大亮点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特权,防止官员搞特殊化;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于信息公开,实现拍卖在阳光下运行,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捡漏儿”等心态催热市场
1月25日下午,伴随着拍卖现场主持人一次次的“敲槌”声,一辆辆公车被迅速拍下。“据目前统计,我们共发放了502个竞拍牌,现场拍卖可以用‘爆棚’来描述。”北京中拓国际拍卖公司总裁叶民表示。
公车拍卖为何如此火爆?我们随机调查发现,不少人是抱着“捡漏儿”的心理来的。来自山东的李先生说:“我看上了那部别克GL8,车大,适合我平时拉货。我发现起拍价不高,就来现场看看能不能‘捡个漏儿’。”
“捡漏儿”的还有不少海外人士。“这次关注的人非常之多,我们网站的浏览量是以前的2到3倍。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人士都在关注。”北京北汽鹏龙机动车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涛说。
但是,想“捡漏儿”,其实很难。首场拍卖的车价总体偏高,部分车远远高于起拍价。一辆2010年的金杯小型客车,起拍价3.2万元,最终竟被拍到超过10万元,其价格已经与新车相当;而一辆2003年的柯斯达,起拍价7万元,最终成交价为16万元;一辆2005年的丰田以21万元获得了当天拍卖最高价,和起拍价相差12万元,同时也成为成交价和起拍价差价最大的车……
叶民分析说:“很多车超过了自身的价值和市场价,由于缺乏对车专业知识的了解,拍卖中老百姓容易产生‘价比价’等不理智的情况。”
“中央模式”可延伸到地方
按照中央規定,2015年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应该基本完成公车改革工作,专家们表示,此次中央层面的公车拍卖,无疑给地方车改提供了示范。
“首先‘三公开’——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结果;请专业评估公司对车辆进行评估;再由专业拍卖公司进行拍卖,而且全过程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资产管理司副司长徐永胜说。
据悉,此次中标的共有3家公司,后两场拍卖分别于1月26日和2月1日举行。
对此次公车拍卖,刘峰表示仍有可改进之处,比如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的时间还可以再适当地提前,宣传更加到位;同时,应该进一步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