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阅卷体会
2015-09-18缪志峰
缪志峰
2014年,江苏南通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见前文)考查了五项内容:1.把握语句停顿;2.理解字词含义;3.翻译重点句子;4.把握文章写作手法;5.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本组题共17分。全市6万多份试卷,平均得分11.7分,得分率约为69%。其中第1题、第2题、第4题得分率较高,第3题和第5题失分较多。
第1题要求用斜线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这道题2分,平均得分为1.75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在“一时”后面和“士大夫”后面停顿。从统计数据来看,考生的得分率还是挺高的。问题主要出在第二处停顿,有很多考生在“矫厉”后面停顿了。从句子结构来看,“士大夫”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后面的“矫厉”和“尚风节”是“士大夫”的表现。这样看,这个句子的结构其实还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许多考生把停顿标在了“矫厉”后面呢?笔者推测,“矫厉”这个词语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一些考生不知道它的含义,又不留意试卷上给出的注释,导致出现答题失误。因此,答题时应该关注试卷中给出的每一个信息。
第2题要求解释加点的词。本题4分,平均得分3.32分。在四个词语中,“感激”“逾”“患”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并且意思也都和课本中的意思相同,所以考生答题的正确率比较高。出错比较多的是对“树”的解释。“树”的正确解释应为“种植”。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平时学习时切忌死记硬背,应当注意总结相关规律,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教材中有“鞭数十,驱之别院”“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其中的“鞭”“履”和此文中的“树”,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名词作动词。如果考生理解这种用法,答题正确率自然就能提高。
第3题要求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本题3分,平均得分1.15分,得分率比较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苟”“况……乎”等词语的理解。从考生出错的情况看,问题主要出在对后两个分句的翻译上。考生对“形骸可外”和“况居室乎”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平时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看到“言”,还要看到“言”中之意,注意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传达的思想和这里的“形骸可外”的思想是类似的,都是说精神的快乐远胜于物质带来的快乐。如果考生对这一点有充分的体会,那做这道题就会轻松多了。
第4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这一题4分,平均得分3.36分,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掌握得比较到位。
第5题要求考生答出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不但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本题4分,考生的平均得分只有2.12分,得分率比较低。失分答案大致有如下几类:第一,信息筛选不全,题目要求把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概括出来,但有些考生只写了其中一处表现;第二,内容概括有偏差,比如有考生概括第二段内容时写成了“范仲淹无意功名,欲辞官回乡”,这和“仁人之心”无关:第三,语言不够精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