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形态的打造要回到“元”点
2015-09-17武凤霞
武凤霞
当下的教学处于凸显个性、百花齐放的时代,来到某个地区,走进某所学校,我们往往能看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研究方向、探索目标。一校一理念,一师一特色成了很多区域、很多学校的追求。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促进了教师思考力的提高、阅读力的提升、研究力的发展,所以这无论是对教师成长还是对学校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当然,这些探索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打造出体现学科特点、适合师生教与学的教学新形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当然,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创造出的课堂教学形态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教学形态应该遵循同样的教学原则,所以我们不能不思考:在打造教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什么?我想,要关注的方面当然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关注应该是教育的“元”点问题。
为什么说是“元”点,而不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原点”呢?这要从它们的自身意义说起,“原”和“元”都有“开始、最初”的意思,但是“原”和“元”分别又有“本来”和“基本”的意思,两者看似相似,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本来”,即由本而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的唯一不变的自然存在状态;“基本”却是“根本、主要的” 的意思。如果把“原”和“元”组成词语,我感觉“元”字离课堂教学的距离更近。
首先,“元”是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起点”。关注教学“元”点的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这里的起点不仅仅指学生的年段特点,更是指一节课即将开始前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起点是为了教学中适时调节重难点,使教学的详略搭配更加合理,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更加有的放矢。了解学生一节课学习的起点并在起点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才可能把“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看到语文以外其他学科教师上课开始就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很难看到检测和本节课学习相关的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很多语文教师上课的第一个环节不叫“检测”,叫“检查”。所谓的“检测”适用于质量评定,“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查看,两个词语大意相近,但是“检测”的程度略深,因为它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通过问题指向对所做事情质量的评定。所以,以检测的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仅能关注到所有学生,让教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对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从而不会忽略任何一个问题,不会错过任何一处精彩,而且有利于教师通过对预习质量的评定,及时调整相关的指导策略。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其次,“元”是一种根本。化学的基本是元素,这说明“元”是构成物质最小的单位之一。每一门学科都有构成本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最小单位,就语文学科而言,基础知识方面最小的单位应该是字词,而数学课堂上最小的单位应该是数与形;从基础的能力方面来说,语文有朗诵、说话、写字等能力,数学有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思维等能力。那么,对于课堂来说,最小的单位又是什么呢?我想,课堂是一种活动,活动是动作的总和。所以,构成课堂最基本的单位应该是“动作”——听、说、读、写、书、思这六种动作,构成六种能力,既是教者必须,又是学者必须。既然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动作来呈现,而且这一活动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组成,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教与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表演和模仿的过程——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书,如何思,教师的表演和学生的模仿贯穿于整个教与学过程之中。我想,课堂应该是有原型的,而教师的表演和学生的模仿就是教学的原型。所以,课堂教学新形态的构造教师不能够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自己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三,“元”是一种魂魄。在道家看来,人是有灵魂的,人的灵魂称为“元神”。从教学的层面看,教学也是有灵魂的,那么教学的魂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当下的中小学生最缺少的就是独立和自信,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容易产生崇拜的意识:崇拜同学,人云亦云;崇拜教师,揣摩教师心理,推测教师需要的答案;崇拜学习参考书,回答问题时不思考,而是直接念现成的答案。崇拜的是他它,怀疑的是自我。一言以蔽之,这种独立人格的缺失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在这所有的表达中,我最欣赏的词是“自觉”,因为自觉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核心要素。而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自觉需要有方法,是长期的训练与培养,然后成为习惯。那么,怎样的教学形态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自觉呢?我想,应该是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大空间,是在这大空间里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是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选择。在这里,我尤其要说的是选择,选择的角度是多样的,比如对自己集中思考的选择,对同学各种发言的选择。相对于思考和表达,选择更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能选择出最恰当结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
第四,“元”是一种超越。为什么说“元”是一种超越呢?这首先是“元教育学”给予我们的思考。元教育学就是超出教育内部范畴的研究,是跳出教育、跳出学科来进行的研究。“元”的西文为“meta”,意即“……之后”“超越”。它与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其他种种表现,使我们对学科、对教学的思考不再停留在零散的层次上,通过系统地反思和反省,进而激活教师的自我意识, 并在自我意识激活以后,对课程、对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重建,寻找今后的道路。反思和重建可以说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反思与重建的能力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新的教学形态的打造要关注到教师学科思维、教学思考的系统性,促使教师在一次次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整体审视所教学科,从而形成对学科本身的大认知,而后从思想和技术方面完成对当下教学形态的超越。
总之,从教学“元”点出发构建的课堂新形态,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效果,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养成,是不片面强调学生的学而抛弃教师的授,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从语文学科整体性的角度实施教学。这样的课堂,无论形态如何,都一样质朴而有效,能最大限度促进师与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