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六”导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17林凤如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回归文本,体现教学的人文性,更要注重回归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导学式教学模式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把学生的“主体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作者结合实例,在文章中诠释了这一模式的某个应用过程。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63-02

收稿日期:2015-06-26

作者简介:林凤如(1981-),女,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学。(广东 增城/511300)为了扭转教师“一言堂”的困局,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评价,我们借鉴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诸如“翻转课堂”等有效课堂教学建构的相关理念,探索使用“三六”导学教学模式。“导学式”突破框框,以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学习为主,教师用“学”引“导”,以“导”促“学”,充分发挥“学者”与“导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生成性。“三”是指“在学前导、在学中导、在学后导”三个阶段;“六”是指“创情境、导兴趣,设问题、导学案,用学案、导自学,存差异、导合作,精点拨、导提高,巧练习、导积累”六个环节。下面将以教学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例,浅析对这一模式的应用。

一、在学前导——兴趣领航,引导学习

1.“创情境、导兴趣”环节

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是趣味性、好胜心、竞争意识,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一定的技巧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对学习新的文本有了兴趣,才乐意与教师互动,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能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的母亲》的情境创设是从阎维文的一曲《母亲》开始,创设了一种浓浓慈母情、拳拳亲子爱的情感氛围,以音乐的美感去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想一探究竟的欲望: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跟阎维文甚至跟自己的母亲有什么迥异?课文中记叙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2.“设问题、导‘学案”环节

“导学案”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就编制好,也可以是在课堂上以“提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编制“学习的问题提纲”。《我的母亲》就采用后者,因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障碍不大,也不需要课前查找资料,“问题”成了有效导学的关键。如何“深入文本——产生问题”呢?首先,让学生读课文,采用听读和自读两种方式。其次,在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题,同组之间交流,先解决掉那些傻、可笑的问题,再把“真问题”由组代表人提出来,汇总如下:

(1)作者在课文中写了母亲一生中的几件事情?

(2)母亲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

(3)母亲是个怎样子的人?

(4)母亲给“我”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说是“生命的教育”?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思考的结果,质量不低,都是能围绕主人公“母亲”提出来,这是学生进入文本,想一睹“母亲”风采的欲望的体现。鉴于学生所提问题的遗漏,比如语言特点、作者感情、句子理解等,补充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导学案”。

(5)本文作者通过“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6)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7)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在学中导——顺水推舟,辅导学习

实施中职语文的“导学模式”,让学生在“导”中“学”,避免了“独学”的盲目性;让教师为“学”而“导”,杜绝了“独导”的灌输性,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包括三个环节。

1.“用学案、导自学”环节

根据以上确定的“问题提纲”,让学生把有意注意聚焦在这些问题上,精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感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而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接下来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精讲点拨中解决。教师除了要求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之外,还要巡回辅导,一方面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启发和改正,对于自学能力薄弱的学生,可重点辅导,尽量让每个学生“自学不掉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检索学生的学习“症结”——是对人物形象的了解存在困难?还是把握不准作者的情感等?寻找需要精讲的问题与内容。总之,在学生用“问题学案”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导”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思维沿着问题的解决方向活动。

2.“存差异、导合作”环节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一般问题,或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师认为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觉悟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学习。其形式多种多样,《我的母亲》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组织学生从“人物”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两次讨论活动。讨论一:母亲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依据?讨论二:本文描述母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但是,每个学生是不同的独立个体,在知识、性情、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缤纷的差异,且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背景,心中有不同的话要说。教师应鼓励学生说不同的经过思考的话,提出有新意的观点,进行有创造性地争论,在争论中不断地修正完善自己的看法,生成新的认识。

比如,学生在第一个讨论活动中,有的认为“母亲伟大,能吃苦”,有的认为“母亲懦弱,老是吃亏”,有的认为“母亲太操劳了,不爱自己”……变回答问题为研讨问题,透过文字的表现,去探索文本内在的联接点,能提出正面的观点当然是值得赞赏,但有些表面看似错误的观点其实恰是引导学生通向正确认识的桥梁。教师作为“旁观者”,在赋予学生自由讨论、热情鼓励之外,要巡回检查,确保讨论合作的正确方向,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思想感情上存在的困惑,以便在“精点拨、导提高”环节中有的放矢,真正拔高学生的认识,点化学生的思想。

3.“精点拨、导提高”环节

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膨胀化、思维开放化,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分析是合理、到位的,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尊重他们的讲解,不拘泥于预设的“答案”,给予他们的表现适当的点评与点拨。以鼓励性、表扬性且准确的评价为主。而课堂上仅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点思路、或点方法、或点易错、或点易混等,及时进行有效地指导,充分释放“主导者”的角色能量,结合语文内容、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给学生提供再次学习的脚手架,让他们通过再学习探得新思路,生成新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时,认为“母亲对姑母的无理取闹不吭声、与人相处宁吃亏”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时,教师应给与点拨:这是因为母亲善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是不会斤斤计较的。转化了认识,提升了觉悟。

教师在总结学生对人物的分析时,也可点拨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应立足于对全文的理解,抓住人物的主要事情,透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的仔细分析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精神,而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写作特色时,不能抛开作者的情感去孤立的“写意”,这篇课文作者正是怀着感激、怀念之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坚韧、善良、宽容、勤劳和待人热情的母亲,字里行间浸透的是母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归纳了所学知识,也是指导他们以后碰到此类文章应该怎样去学习。

三、在学后导——舟到岸头,指导积累

这主要是最后一个环节:用练习、导积累。

学生刚刚经历了一趟航行,完成对文本的了解感悟,提升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学习能力,当然需要对诸如经验、感受等进行整理,以便整装待发。课后的知识整理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简单到文章的作者、字词、语法、文学常识的积累,复杂到学习方法、写作技巧的总结,都是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学后的指导工作是中职学生能否用课堂教学中的所得去创造更多认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关键点。教师可以分层次地设置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加深对基本和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使知识转化为学习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或者,可适当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拓展学习,或阅读鉴赏、或比较学习、或文采展示、或活动延伸等,《我的母亲》里,设计的是活动延伸:给母亲洗脚,并把当时母亲和我的表现、情感等描述下来。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触,心理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回忆起自己是怎样待母亲的,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学法的迁移积累,更是情感思想的表达提升,不是简单的文本复制。导学式教学主张遵循客观规律来梳理语文知识体系抓住语文知识的内部联系,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慢慢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锻炼其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导学式教学模式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将“学前导、学中导、学后导”有机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追求做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知识再现与知识创造的有机统一,这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责任编辑何丽华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