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紫云峰
2015-09-17李瑞颖杨能文
李瑞颖+杨能文
51年前,新化县毛易国有林场在一片片绵延起伏的乱石荒岗上,一丛丛渺无人烟的茅草荒野里开始建设。如今,漫步山林,一年四季美景常在。春来嫩芽初上、赏心悦目;夏时山青水秀、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映天、丹桂飘香;冬至青松傲雪、踏雪留痕。桂花、樱花、桃花、梨花,松树、喜树、银杏、鹅掌楸、香樟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生长,葱葱郁郁。如今这里华丽转身为省级森林公园——紫云峰公园。
峥嵘忆往 开山辟林
1964年1月,根据黔阳农林场精简定型会议精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组建国营新化毛易林场。在年关将至的寒风里,林场书记陈民海率领第一批23人挺进了雷公岩,在这里留下了植树造林的第一串脚印,洒下了第一滴汗珠,“嘿啊着”的号子喊响荒地,划破了寂静长空,毛易林场的开发建设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拉开了崭新序幕。工人们顶着寒风在这里搭建了第一座茅草房,水井打好了,鱼塘挖好了,稻田出现了,桔园建起了,柴火灶烧得炊烟四起,啃着红薯的工人们在这里“落地生根”。
从此,毛易林场大坪里,一处处黄土垒墙、木柱立框、茅草盖顶的茅草房立起来,一张张茅草通铺架起来,一缕缕的炊烟升起来,一阵阵的号子唱起来。冬天里,寒风刺骨,早上5点钟,太阳还在“赖床”时,工人们就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劳动。天黑风冷,呼出的每口气都变成团团白雾萦绕,工人们薄薄的衣裤难以御寒,脚踩着解放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摔滑到山脚。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工人们扛着锄头,在呼呼的北风里奋力地挖着壕穴,一干就是一整天,每人需挖100多个穴,饿了就啃个红薯,喝口凉水,累了蹲下席地而坐,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更没有一个人退缩畏难。有时气温太低,工人们仍然要拼命干活,脸和耳朵都冻得如冰块一般冷,也不能耽误生产。因为他们要抢在冰冻季节来临前,挖好穴,让新挖的穴经过寒冬的冰冻改善土壤墒情,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时间就是效率,他们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到底!就这样,靠着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林场职工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从1964年开始到1968年,短短四年时间靠人力完成造林336.46公顷。 51年来,累计造林780公顷,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60多万立方米,生产柑橘150余万公斤。
迷茫前行,困境重重
林场因属典型的帽子林场,土壤是典型的石灰岩发育的上酸下碱性土壤,自然肥力很低,土体结构差,因此,树木生长缓慢,林木资源匮乏。90年代,毛易国有林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其它大多数林场一样,主要靠经营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职工工资、社会福利日趋减少,而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林护林等刚性支出却有增无减,林场陷入了入不敷出,背负着巨额欠款和拖欠职工工资的困境。拖欠职工半年以上的工资成为家常便饭,每月200元的退休工资也是一拖再拖,这种经济危困局面日益加剧,被列为全省贫困林场之一。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林场陷入发展泥沼、彷徨四顾时,迎面而来的不是甘霖雨露,而是寒冰烈火。2005年和2008年两次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给原本几欲断粮的林场当头一棒,带来的几乎是灭顶之灾:冻雨形成的冰挂和暴雪使林场大量的马尾松劈裂、倾倒或拦腰折断;大面积的香樟被连根拔起,成片倾倒;桤木林全部倒伏,绝大多数劈裂;苗圃区大量苗木被压倒、折断;漫山遍野矗立着拦腰折断的碗口粗的树干,撕裂树皮在寂静的青山里欲哭无泪,林场的森林资源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接下来举步维艰的日子,厄运又不期而至,原本遍体鳞伤的林场再遭重创。在万物干枯的深秋,林场附近的山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呼啸而来,高达数十米的火焰无情地欲吞噬一切,火苗轻而易举跨越林场防火线,肆无忌惮地横扫了大半个林场,成百上千的群众在政府的号召下涌入林场扑救山火,可损毁的结局难以挽回。面对经营单一、人心涣散、经济匮乏、历史遗留包袱重、山林被毁的重重困局,林场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吗?该怎样起身前行,该如何走出低谷,重重困难把林场推向了历史的转折点。
改善民生 走出困境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林场也曾有人有过就地解散的想法,但更多的对林场怀有深厚感情的林场人选择了坚守。就在近几年,林场班子果断把改善民生作为振兴林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提高职工收入、完善职工保障体系。
首要问题是养老保险欠账。林场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得到彻底解决,每月仅200元的养老生活费让职工生活捉襟见肘、日子举步维艰。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林场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之后,又逐步解决了职工的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参保问题。这让曾经为林场建设付出了一辈子青春的林场人心里倍觉温暖和踏实。
2010年,林场新班子把惠民工程作为扭转林场被动局面的切入点,先后实施多项惠民工程。林场职工的住所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破烂不堪,几代人蜗居一室,新参加工作人员要个铺床的地方都没有,年轻人谈对象轻易不敢介绍自己工作单位。通过多方努力,投资近860多万元建成的8600平方米的住宅楼和公共用房,让职工们圆了安居梦想。当他们住进舒适、宽敞、明亮的楼房时,一个个欢天喜地。林场的电网是30年前自建的,因线路老化、容量小,职工家里装把吊扇都比别人转得慢,他们自嘲是山里凉快,所以连吊扇都“偷懒”;生活用水也是靠30多年前挖的几口水井维持,风调雨顺时还勉强够用,遇到干旱时就彻底“望天”。为此,林场新任管理者们四处奔波、苦心求说,终于筹集了16万元完成电网改造共3700米,改建公用变压器一台,实现电力部门直接供电。之后,林场又投资35万元,铺设管道2200余米,建泵房,增添自动增压泵2台,自来水部门直接供水,让水欢快地流进了职工的新居,林场人彻底告别了肩挑手提的日子!林场人心平了,气顺了,对林场的明天充满了憧憬。
同时,新班子全力强化造血机能建设,大力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在管理方式上,打破常规,实行林场与职工联合造林,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将造林任务承包给职工,报酬与工作完成的进度和质量挂钩,职工年收入人均增加1.6万元以上。在造林模式上采取苗林一体化,改变传统造林方式,把造林绿化和培育绿化苗木有机结合,采用高密度、精细化管理和多树种配置,由每公顷造林1500多株增加至4500~6000株,二至三年后郁闭度能达到90%以上,通过高密度的方式达到成林快、投入小、产出高、效益好的目的。通过多措并举,林场共引进珍稀树种40个,培育大、中、小绿化苗木60多万株,总面积近26.66公顷,价值上1000万元。林场职工们的腰包开始鼓起来,他们的干劲更足了。
华丽转型 追逐梦想
新的岁月里,林场迎来了破茧重生、华丽转型的契机。林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开始大步转型建设城郊型森林公园,立志将它建成“冷水江市的‘氧吧、城区的后花园”。
继承着先辈们开山辟林的艰苦奋斗精神,怀揣着建设“生态锑都”的绿色梦想,林场踏上建设紫云峰省级森林公园的转型之路。林场直视自身软肋,咬紧牙关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林场班子成员和管理干部率先挽起裤脚投身林场营林生产劳动一线,年均达到140天以上。2013年6月下旬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为保住种下的40万株幼苗,林场全体班子成员率领五个工作组,租用三台洒水车,布设2000余米水管,清晨5点开工,晚上8点收工,每天灌溉用水达1000吨,在车辆、管道进不去的地方,采取肩挑手提的方式把水送上去。不分昼夜的劳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当年极端干旱、山火四处肆虐的恶劣条件下,紫云峰公园新种苗木成活率达到95%,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他们投资40余万元建好三期水利设施,铺设管道5000余米,扬程高度达到海拔470米,同时在紫云峰新修山塘一座,新建维护山塘、水池等四座,总蓄水量达5000立方米,灌溉面积覆盖林场80%的区域,曾是“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地方,生产用水得到了彻底解决。他们架构骨干路网,投资100余万元新建双林公路3100米并栽植香樟、栾树、红叶石楠大苗1200余株,公园交通骨架初具雏形。他们提质改造森林景观,建成3公顷的樱花游园,建成4000米游道并高标准绿化,建成6.66公顷香樟园、8公顷桂花园、4.66公顷竹园。在资金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紫云峰森林公园干部职工自筹资金,高标准打造200公顷珍贵树种植物园!2011年1月,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由省人民政府评审通过。同年9月,毛易国有林场暨紫云峰森林公园成为娄底市唯一的“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紫云峰省级森林公园正呼之欲出!
铁血长歌峥嵘路,破题求索丹心魂。在新的征程上,毛易国有林场领导班子正带领着全体林场人务实拼搏、开拓创新,将为林场的辉煌崛起再书华章,为紫云峰公园的璀璨明天再立新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