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代驾之忧

2015-09-17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17期
关键词:代驾滴滴服务

张兴军

资本所青睐的,均是马太效应之下的行业龙头。在代驾市场还没有培育成熟之前,e代驾需要解决的首要命题就是生存。

在滴滴快的上线代驾服务之前,互联网代驾市场无疑是一家独大的格局。号称占有90%代驾市场的e代驾,经过四轮融资,已经实现了8亿美元的估值。

然而,这种格局或将随着滴滴代驾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低调的王者

使e代驾成为行业龙头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其与分类信息网站龙头58同城之间的战略合作。时间是在2014年10月17日,纽交所上市公司58同城宣布以2000万美金投资e代驾,根据投资协议,e代驾以2.5亿美金的估值向58同城发行7.8%的普通股。与此同时,e代驾的天使轮投资人经纬创投和A轮投资人光速均参与了本次对e代驾的增资。此后,58同城还将自己的代驾业务并入e代驾。

58同城选择通过e代驾来布局汽车后市场,这客观上印证的正是e代驾在行业内的价值和先发优势。要知道,58同城在上市之后对O2O的布局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其中“汽车后市场”更是重中之重。业内人士认为,连58同城都“没做成的生意”被e代驾做成了,这凸显的是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e代驾的相关数据也显示出,这家在代驾市场早早就开始耕耘的公司所取得的成绩:截至2014年10月29日,e代驾业务布局在全国102个城市,日订单在5万左右。这一数据被相关行业分析机构解读为“e代驾已经占据了代驾O2O市场的90%的份额”。2015年,e代驾还荣获新浪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年度最佳创业公司”称号。

包括e代驾和相关分析人士都认为,滴滴快的若想拼下这个市场难上加难,前有e代驾数年的耕耘与布局,意味着后来者的“滴滴快的”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

那么,实际情况果真会如此吗?

滴滴来袭

滴滴代驾与e代驾之间的惨烈一战在所难免,这已经毫无疑问。

截至目前,滴滴快的已经完成了快车、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和巴士等服务的基本布局,代驾服务被认为是这家公司在汽车后市场布局的最后一役,没有理由不一举拿下。

但考虑到e代驾目前的市场地位,滴滴快的面前的挑战也不可谓不大。而从战略上来看,滴滴快的沿用的仍然是其屡试不爽的“烧钱”。

2015年7月28日,滴滴快的如期推出了代驾服务,其平台负责人付强透露,滴滴代驾的目标是在半年内成为行业第一。虽然付强强调称并不以某一家公司为目标,但“行业第一”的定位无疑是以e代驾为靶子的。

在滴滴代驾上线发布会上,有几个“亮点”值得一提。

一个是从6月中旬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滴滴快的开放平台上已经拥有100万司机注册登记。最高300万元的平台责任险,以及基于大数据而专门为代驾服务开发的调度系统和结伴返程等实惠应用。

具体到战略上,连续数周的免费,正式开启了滴滴代驾的攻城之路。

面对滴滴的强攻,e代驾的反应也异常迅速,甚至有些让业界大跌眼镜,他们选择的是正面与滴滴掰手腕,同样是“免费”。

事实上,早在与58同城达成合作之时,就有媒体问到在代驾市场是否“滴滴快的”的机会更大。e代驾创始人杨家军当时的回答是“服务不是加一个按钮插件就行”。在杨家军看来,滴滴快的更容易介入这个市场是个伪命题,他认为滴滴“找不到合适的代驾司机”。

共赢,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从专车服务到顺风车和代驾等具体垂直服务,所讲述的资本故事都是围绕涵盖汽车美容装饰、养护等在内的万亿元体量的“汽车后市场”。

具体到代驾市场,滴滴快的的参照系则是以韩国为例。数据显示,5000万人口的韩国目前注册的代驾司机超过30万人,每年所创造的产值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汽车拥有量已超1.3亿,虽然目前代驾司机数量增长迅猛,但市场还远未饱和。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也预测,未来5年国内代驾市场产值高达500亿元。

与巨大的市场潜力相对比的是国内代驾业务发展的起步阶段,而且只是以酒后代驾为主。目前国内的传统代驾市场主要为传统线下零散的中小型代驾公司或私人代驾,价格、服务、安全缺乏统一标准,资源使用效率极低。

很多人认为,滴滴代驾的介入会做大这个市场。因为滴滴在“互联网+交通”领域的深度耕耘,其高调进军代驾服务会让资本和媒体进一步聚焦这一领域,有助于迅速做大整个市场。但是,e代驾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从其最近的公关战略中,都能看出其对滴滴代驾的“敌意”。

部分公关特征非常明显的文章称,e代驾的王者地位难以撼动。例如,e代驾过去四五年的耕耘和沉淀,D轮融资1亿美元之后的不差钱,以明星代言为代表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以及林林总总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将是后来者滴滴代驾难以逾越的屏障。

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对滴滴快的进入代驾市场这一点,e代驾显得过于慌乱和激进。在一篇名为《e代驾的三个错误》的文章中,作者认为,e代驾选择在一线城市借助电视、户外广告来怒刷存在感,和财大气粗的滴滴快的对拼补贴,这无疑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

网上有一个段子这样形容e代驾的逻辑:面对滴滴这样的对手,就要用烧钱去应对烧钱,用补贴防御补贴,玩命地骄纵代驾司机和消费者,这样,即使拼不过滴滴,至少能死得惨烈一点。

相信e代驾创始人杨家军一定不会认同这种悲观的预期。滴滴代驾和e代驾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究竟鹿死谁手还需要好一番较量。

一般认为,e代驾的敌人不是滴滴快的,而是其背后的靠山和金主。不论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还是新晋加入的中投等资方,都将力推滴滴代驾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第一。

而另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如果滴滴代驾能够短时间内就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就会极大程度地撼动e代驾的地位,更需担忧的是,资本所青睐的,均是马太效应之下的龙头。在代驾市场还没有培育成熟之前,e代驾需要解决的首要命题就是生存。endprint

猜你喜欢

代驾滴滴服务
“滴滴”上的叮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滴滴断臂求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代驾的“代价”,谁埋单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
滴滴Uber 大战
e代驾 你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