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5-09-17钱越胜
钱越胜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的发展和工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任何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内在的力量。有经验的农民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节奏,适时施肥浇水、松土拔草,耐心守候农作物的成长。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拔苗助长,不过度包办,尊重学生的原生态,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如何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结合当下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营造民主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首先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不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乐说、爱说的课堂环境。笔者曾听过多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发现她的课堂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那一声亲切的“孩子们好”,那自始自终洋溢着笑意的脸庞,那一句句充满鼓励和点拨的话语,让学生不由自由地喜欢上她,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就是他们值得信赖的伙伴。在执教《认识分数》一课时,吴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学生们走上讲台,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有的画图,有的写汉字,有的用分数表示,还有一位学生写了,并且很自豪地说:“我没有见过,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数。”吴老师微笑着说:“自己创造的,多了不起!”听着吴老师的赞许,这位学生顿时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愉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接着,吴老师进一步进行了引导:“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桃子的一半,更科学、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1份时,用这个数来表示。”
民主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手牵手站在一条战线上,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交融。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耐心地等待,巧妙地疏导,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课堂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进而萌发出“我要表达、我能表达”的意愿。
二、允许学生思维有偏差——呈现真实课堂
作为一线老师,课堂上,我们常常为了追赶进度,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直接否定;公开课上,为了呈现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师更是生怕学生节外生枝,小心翼翼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殊不知,没有错误的课堂才是最虚假、最可怕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必定会有错误出现,机智的教师常常会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巧妙引导,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执教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商不变规律》一课时,很多学生在初次笔算230÷40一题时,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得到结果为5余3,这是这节课的一大难点。面对这一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独立验算,在验算的过程中,通过验算,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里的余数会是30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余下来的3在十位上,表示的是30而不是3。一个学生若有所悟地总结道:“商不变规律指的是商不变,没有说余数不变,大家可千万不要上当受骗啊!”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出现偏差和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冷处理,引领学生经历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反思,那么,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倾听学生独特的声音——展现精彩课堂
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加·戴尔有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指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都属于主动学习的范畴,其中,“教授给他人”这一方法能够让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达到90%以上。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唱主角的课堂,教师把讲台的位置留给学生,自己则退到幕后,成为一个欣赏者、鼓励者和恰到好处的引导者。
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教师事先让学生课前自主进行复习。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复习成果,然后让大家利用集体智慧,在白纸上再次进行有重点的梳理,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投影展示。有了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学生呈现了多样化的整理方法,有的小组绘制了生动形象的树干图,有的小组采用了表格列举的方法,有的小组直接用文字摘录,还有的小组制成了思维导图……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则微笑着站在一旁,认真倾听着学生的每一句话,适时介入提问,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么多的整理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不同的整理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小组的整理方法给你带来什么启发?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整堂课,教师把表达和展示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上彼此分享经验,交流互动,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复习的全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潜滋暗长”。
有人说,真正的数学课堂不是简单的物质传递,遵守着守恒定律,你给什么,我就拥有什么;你给多少,我就拥有多少。它在质上一定是化学变化,经过教者到学者,必定会产生新物质。只有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盈学生智慧的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这块“农田”里自主、自由、自在、自动地发展,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