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敏化心灵
2015-09-17成亮
成亮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他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是贯穿人类成长始终的永恒伴侣,更是学生获取学习素材和灵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最终归旨。语文新课标对习作提出了这样的学习建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而这些见闻、体验和想法皆来自于生活情境之中,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去获取。如何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善于观察,感悟生活“貌美”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习作是建立在儿童对生活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的,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去观察、去发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教育结构,进而产生高于观察和思考层面的作品。每一个个体从一出生便开始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种种“美貌”,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察品性正是小学生应当延续和长传的重要品质,是帮助他们提升习作水平,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导”,应当受到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教学习作《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这一课时,只有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认真且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物,才能在习作时拥有一手良好的素材,将生活的各种“美貌”流淌在自己的笔下,也才懂得如何正确地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也只有学生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的心,才能学会运用独特的方式,如采访、传记等来写作,也才能发现身边人物所拥有的闪光点,真正实现生活与教育的交融。
二、情境创设,再现生活“容颜”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要以直观还原和再现知识的形式,表征知识所指向的客观存在,包括知识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以及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习作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来表达生动而又美丽的生活场景,但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这些僵硬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那将是一种愚蒙的无用功。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此给了我们珍贵的启示,即我们可以通过连结知识,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的“容颜”,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当中,不仅能够观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从事有意义学习的动机,焕发出习作的美好灵感。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一》教学,本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围绕一两个事例,描写一位老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学习描写老师的正确表现手法。但如果要触发学生心中的猛烈情感,帮助学生激活更多的写作灵感,教师还应当引领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寻找,如“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的成长都包含着老师的心血,现在老师想创造一个平台,让同学们选择一位老师,说说自己对老师的心里话”,这样创设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快速找到写作的素材。
三、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真情
“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走“教学做合一”的路子。单纯的观察和思考只是记忆中的抽象东西,很多情况下无法将即时的情感完全发挥出来,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并非一劳永逸的东西。指导小学生写作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归依生活,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自由畅想,让写作灵感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由驰骋。教师只需充当一个生活的导师,与学生一起,在共同体验生活“真情”中,完成有益且具有创造性的习作教学。例如,在教学《二月八,看巧云》时,教师可以借着春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云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集体感受春天朝霞和晚霞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自己的所闻所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探讨“如果让你来介绍春天云彩的变化特点,你将如何介绍呢”,从而引导学生在现场学会描写云彩的正确手法,如描写的时间顺序等。另外,教师可以结合综合探究课程,选择以实践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让学生在经历观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等过程后,形成一份探究材料,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份材料,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将它表现出来。
陶行知指出,我们应当“在生活里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正是合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性质和特征的重要论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引导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积极创设和再现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大胆创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