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的《光荣的时刻》与《合唱幻想曲》

2015-09-16张宏伟

音乐爱好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幻想曲管弦乐队交响曲

张宏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个男高音歌唱家,也是个酒鬼。他一心希望贝多芬成为莫扎特式的天才作曲家,从小给予贝多芬几近苛刻的音乐教育,时常苛责、打骂贝多芬。四岁时,贝多芬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八岁第一次登台演出,十一岁便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贝多芬童年的经历十分坎坷,到了青年时代,贝多芬拜入海顿大师门下,接受了更为系统的音乐教育,为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贝多芬中年罹患耳疾,1802年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晚年创作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其中的“欢乐颂”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古典主义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开启浪漫主义大门的使者。他的创作几乎涉及到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九部交响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五首钢琴协奏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一部歌剧等。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具有古典主义高贵、典雅的气质,同时,他也是个反叛者。他的成熟作品个性极其鲜明,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强弱对比十分显著,这些特点后来被浪漫派继承下来。为了提高钢琴的表现力,贝多芬经常会使用力度很强的和弦,在无意中就把钢琴的琴弦弹断,或许这也从侧面推进了钢琴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对贝多芬独特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启蒙运动强调“自然、理性”,狂飙运动推崇自然、情感和个人主义。本着这两种原则,贝多芬才能创作出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如此“自由、平等、博爱”的作品。

本期附赠唱片中的康塔塔《光荣的时刻》(Op.136)与《合唱幻想曲》(Op.80)是两部宗教体裁的合唱作品。《光荣的时刻》作于1814年至1815年,《合唱幻想曲》作于1808年,这正是贝多芬创作的低谷时期,耳疾的持续恶化给贝多芬以重大的打击,唯有宗教可以给予贝多芬力量。

《光荣的时刻》是一部康塔塔作品。康塔塔是指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由宣叙调、叙咏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管弦乐队伴奏,产生于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内容既有宗教题材,也有世俗题材,有的如抒情诗般热情奔放,有的是寓意深刻的讽喻之作,亦有强烈戏剧化的作品。规模上,康塔塔可以是为几位独唱者和有限的伴奏乐器写作的亲切的小型作品,也可以是为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写作的辉煌的大型作品,后者通常是为庆典仪式或纪念、歌颂某个特殊事件而写。康塔塔不伴有戏剧表演,从诞生之初起便是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现代最常上演的是J.S.巴赫的康塔塔作品,多为用德语写作的宗教作品,在路德教堂演出。创作康塔塔的辉煌年代是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也就是音乐史上常说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康塔塔作品很少。约从1800年起,康塔塔一词含义扩大,泛指由独唱(组)、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合作的任何大型作品。

贝多芬在1814年至1815年创作的《光荣的时刻》,主要使用了两位女高音、一位男高音、一位男低音、一个混声四声部合唱队;乐队方面则采用了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圆号、小号、长号、定音鼓、三角铁、低音鼓、钹和弦乐队的组合。

贝多芬创作《光荣的时刻》时,正值“维也纳会议”召开期间。那次会议是欧洲多国列强召开的外交会议,其目的在于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版图,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从《光荣的时刻》的歌词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反法同盟获胜的殷切盼望,以及对战后美好生活的憧憬。如第一乐章所唱“欧洲站起来了!在这一时刻,曾经向前进,人民的合唱,和这旧的世纪,看起来是个奇迹。谁必须成为那个伟人,簇拥在上帝的,旧世界的辉煌中,从东方逐渐上升,在高贵的威严中登上和平的彩虹?许多高兴的人们站起来,号召光荣的人民,装饰着皇冠,照耀着光芒:站立,驻足!给人民带来,忠告和消息的传达。”再如“人民的领袖,看呐!他们越来越近,现在伟人从光芒中升起。这是个强国的外衣,脚踏实地地展现出来!它有六个皇冠;胸前系着金色的扣子,还有一只鹰,在腰带折叠的部分,我看到了河水在发光。”

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在奥地利首演,音乐会上与之同台的还有《惠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两首作品。这台音乐会主要呈献给外国政要和皇室成员,加上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光荣的时刻》更具政治色彩。在选材方面,该作品选取极具政治性的奥地利诗人阿洛伊斯·魏森巴赫的《光荣的时刻》。在配器方面,铜管乐器、定音鼓、低音鼓的大量使用使作品听起来十分宏伟,以用来描述“光荣的时刻”。作品的首演获得了满堂喝彩,据当年《维也纳新闻报》记载,当唱道“所有的君王都会被护佑”这句时,观众们的欢呼甚至盖过了音乐本身。这似乎更能体现该作品的政治色彩,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光荣的时刻》。

《合唱幻想曲》创作于1808年,题献给巴伐利亚王马克西米安·约瑟夫,用幻想曲体裁创作而成。在欧洲,“幻想曲”一词来自希腊文Phantasia,意为“想象”。幻想曲即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多为器乐体裁,其特点为结构自由、脱离某种固定的结构图式。贝多芬的这首作品将钢琴、合唱以及管弦乐队熔于一炉,的确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同时,合唱队的加入也为《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创作做好了铺垫。《合唱幻想曲》的主题取自1795年所作歌曲《爱的回答》,有意思的是,这首作品的旋律音调与《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十分相似,由此也可以管窥《第九交响曲》成功的奥秘。

《合唱幻想曲》全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C小调的慢板,序曲是钢琴即兴曲风格;第二部分为C小调的快板,主要由钢琴奏出主题,钢琴与乐队完成八次展开性变奏,节奏方整,铿锵有力,属于进行曲风格;第三部分是C大调从容的快板, 是全曲的高潮。

这部《合唱幻想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演出当晚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作品创作得过于匆忙,在作品即将登台之前,贝多芬还没有把钢琴独奏的部分全部完成,因此,他不得不选择即兴的方式首演该曲。值得庆幸的是,该曲的首演获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首创了将合唱加入管弦乐队的模式,为贝多芬乃至日后作品家(如马勒)的交响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幻想曲管弦乐队交响曲
快乐幻想曲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长发幻想曲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周末交响曲
管弦乐队
玩意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