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5-09-16鲍燕萍
鲍燕萍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对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而分析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成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也是提高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1.教育环节简单 过程脱节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思想政治课,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会将爱国主义教育穿插在课堂之上。此外,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校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升旗仪式、爱国主义主题讲座等。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浮于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对教育后的效果并不注重,也不会去了解学生对于教育的反馈信息,这样一来,教育的过程脱节,造成教育与生活的割裂,很难达到实质的教育效果。
2.教育形式简单 内容空洞
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是以讲述历史人物、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作为内容。许多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地开几次班会,教师进行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但对已经形成独立个性的中学生来讲,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会让他们感觉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很难对此感兴趣。不仅如此,由于这些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时代不同,学生可能只会佩服他们的外在行为,却很难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很难内化到他们的心中,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品质。
3.教育层次单一 内涵贫乏
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着重点大多放在了爱国上,而爱国层面上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空洞,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内涵。其实爱国主义教育并不仅仅只是爱国教育,它还包括很多方面,如爱家庭、爱家乡、爱学校等。现在很多中学生连身边最近的亲人、家乡、学校都不了解,都不热爱,又如何让他们爱祖国。在中学生看来,似乎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能唤起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愫。
二、成因分析
1.教育起点和目标过高
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最常说的是“长大以后要为国家做贡献”“好好学习就是为了报效祖国”,而这些话就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和目标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上。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定位显然过高了。那些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传统的爱国思想,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这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遥不可及,也很难有较为深刻的感悟。以唱“高调”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中学生的实际,只会形成假大空的感受。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以崇高的理想来教育学生。但是崇高的理想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对于刚刚懂事的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
2.缺乏完备的教育体系
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重视学生未来的升学情况。因此,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心主要是放在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学校对学科教育更为重视,也更加系统。学校和家长希望由此提高学生的成绩,毕竟很大一部分家庭还是会把考上优质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只能是穿插在学科教育中的一部分,没有系统、完备的教育体系。同时,学校也不会安排专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只是由部分学科教师兼授,没有连续性。这种重学科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三、对策与措施
1.建立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学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形成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框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以小见大,积少成多”的思路来建立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和学习计划。例如,七年级可以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题,开展定期的班会或班级活动;八年级可以安排国家意识教育主题,学校可以在特定的节日或某个时间段组织参观学习等;九年级可以确立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主题,邀请相关人士进行主题讲座或观影活动。中学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2.营造爱国主义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中学生在这一情感积累过程中,除了受到外部教育的影响外,还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都应该积极营造爱国主义氛围,使学生始终能够沉浸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校可以以广播、板报、班会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与教育,并对校园中好人好事和不良行为予以表扬和批评,以此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确立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班级也可以班级活动为载体,确立班级目标,为班级争取荣誉,丰富和拓展集体主义教育。只要学校能够营造出爱国主义氛围,那么爱国情感一定会潜与默化渗透到学生心中。
3.深入贴近学生生活
说到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数人都会想起空洞枯燥的说教,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更无法深入人心。其实,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可以生活化的,尤其是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可以将一些大道理与学生身边的小事相结合,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例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在中学生眼里十分遥远,但其实就在大家身边,中学生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贡献。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环保出行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这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履行公民职责,是对学生最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走多元化道路,贴近学生生活,从他人、班级、学校等较小的方面入手来教育学生,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和积累爱国主义情怀,为更高目标的爱国主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在回忆历史,而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校外的平台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孩子很少看报纸、看电视,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学校应该意识到,网络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新的途径,应该更加积极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加多元化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5.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大都是以教师单向说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而这一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自主学习和感悟。因此,提高学生主动性是首要的任务。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情感的累积过程,而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很难建立起感情,更不要说积累了。对初中生来说,学习自主性比较差,这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这时应扮演起一个引导、激励的角色,利用积极、正面的手段,引导学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奖励、表彰先进个人或集体等。
6.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老师上课不精彩,学生听课没兴趣”,这是许多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爱国主义教育无法走入学生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才是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小组学习、社会调查、主题演讲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激发学生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兴趣,比起老师单纯说教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7.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在家里,家长就是学生的老师和榜样,应该将传统美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思想,贯穿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良好品质。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战场,除了学校内的教育,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巩固教育效果。社会也应该担负起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家长和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因此,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补充、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肖川博士说过:“从生命需要本身去启迪心智、点醒觉悟,教育作为价值引导才能产生可靠而长久的实效。”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我们只有努力改变我们学校的爱国主义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从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出发,把爱国主义情怀作为自己应有的禀赋情怀、生命需要,去主动建构、积极体验、长期涵养,我们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造就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未来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