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情境”为思品课导航

2015-09-16胡小勇

创新时代 2015年8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师生创设

胡小勇

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

很多教师都想过这个问题,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笔者认为:课堂应该像一个大舞台一样,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应该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凸显出来。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过程”一节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良策。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的有益尝试。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具体化回到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获取、理解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因此,它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新颖性

课堂实效的达成,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活水,让学生在活水中畅游。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时应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它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要新,而且能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例如,笔者在讲授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之一—即情绪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而变化时,我结合课本上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同为杜甫的诗句,两者表现诗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我把这样一个思考题利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然后让大家齐读前后四句诗,最后出示思考题。显而易见,很多同学都纷纷说出了前者表现出诗人伤感的情绪,后者表现的是诗人喜悦的情绪。我跟着发问,为什么诗人前后会有这样两种相反的情绪表现呢?大家顿时议论开来了,我便让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前者说的是国家混乱,人民困苦的景象,后者说的是国家统一的新气象,所以诗人会有前后不同的情绪表现;有的说诗人伤感的是自己颠沛流离、怀才不遇,喜悦的是国家统一,自己将得以重用。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我给予了真诚的表扬和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情绪会随着个人的境遇变化而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设置的问题角度要新,目标要明确,难度要适宜,形式要开放,只有这样,“问题情境”式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问题设置的双向性

“问题情境”式教学,一方面是反映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惑和要求,另一方面体现的是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融合点,是一种双向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领域的民主性。这种双向交流与传统的单向传递有本质的差别,前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后者教师是真理的化身。“问题情境”式的教学能真正让学生“活“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高见”。教师也可发表见解,但不强求学生绝对接受,师生之间允许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相互驳斥甚至争辩均属正常。例如,我在上“法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这一节时,涉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的奖励,我提供了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的颁奖词: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一颗美丽的心灵,刹那穿越时空,十三亿人为之感动,伟大就这样从平凡中诞生,张丽莉,这个美丽的名字,从此绽放在每个人的心中,中国最美的人民教师用无私诠释了朴素的人生。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顿时便灵机一动,让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正方:张老师救学生值,反方:张老师救学生不值。然后,我让同学们举手示意同意哪一方观点,结果很令我诧异,赞成“张老师救学生不值”的同学占了大多数。不过,我当时并没有说什么。我想: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我让他们准备五分钟,最后辩论开始了。正方围绕着“张老师救学生这种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该得到发扬”展开辩论。反方一位辩友说,国家培养张丽莉这样一位人民教师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以后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虽然她英勇救学生的这种献身精神可敬可亲,但从长远的意义来说太不值了。顿时,我心里为之折服。我对正反双方的同学都给予了表扬,针对反方的观点,我说道:“你们这样想,我能理解,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么我们老师的素质何以得到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又何以得到提高?”这时,反方有些同学并不十分同意我的观点。我说,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和我在一起交流。一场有意义的辩论就这样结束了。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学不必太注重最后的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在互相交锋的过程中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不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吗?所以,这种“问题情境”式的教学,既能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必将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收获,也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启示,真正使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适应性

一般而言,教材总是相对稳定的,而时代和学生则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和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大家也知道,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小学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的对象大为扩展,并开始具有比较自觉和强烈的批判性色彩。这对教学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将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从“把握时代的脉搏、学生的思想,认知、信仰的实际及教学内容”去创设问题情境,迎合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例如,在上坚强意志的第四个表现即“善于自制”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学校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很多学生都说,该是我大显身手抄一抄的时候了。我欣赏他们说实话,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抄呢?其中一个同学说:“如果考不及格,回家后会被父母骂的,为了考得好一些,只有趁机抄了。”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但从道理上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抄一时能瞒天过海,但终有一天你会露馅的,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最后,我诚恳地说:‘抄对你们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在这里,我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这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当然,教师要营造“实话实说”氛围。只有这样,“问题情境”式教学才能收到成效。

四、灵活性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问题情境”式教学也是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由教师提出来,也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问题情境设置出来后,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竞赛”“当回小老师”“演讲”“辩论赛”等,真正做到“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克服旧教学模式上单调、呆板的弊端,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相信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空间中一定会如鱼得水。当然,这其中也可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作为辅助手段,使问题更直观、更形象,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问题情境”式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它仅仅是教学上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此外,还需要丰富教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密切师生的默契关系。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师生创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