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新闻效果还是新闻真实——从《派出所的接待椅》看纪实新闻摄影作品
2015-09-16杨舒媛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杨舒媛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信息社会下的传媒受众迈入了读图时代,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图片在各类媒体上传播,刺激着读者的眼球,也满足了不同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视像符号的传播占比越来越大,新闻图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诸多新闻网站纷纷开设图片新闻专栏,如腾讯新闻的“图话”栏目,大渝网下的“城视”栏目都具有很高的热度。
早年间,我国新闻摄影界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从周正龙“纸老虎”到CCTV年度图片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证实造假,“华赛”金奖作品因造假被举报等等,这些新闻图片曾让人惊喜却又沦落到被人唾弃。随着网络平台的成熟,网络新闻图片传播加速,其真实性也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不禁要思考“眼见未必为真”。
年初,一组名为《派出所的接待椅》的纪实新闻摄影作品在微博、微信被大量转载,其反映的社会百态受到不少网友称赞。正值火热时,一名新闻当事人现身微博,怒骂该媒体编造故事,图文虚假。
该组纪实新闻摄影作品由重庆晚报记者、摄影师杨帆拍摄,聚焦重庆市沙坪坝区渝碚路派出所的一角,记录每天形形色色的大众。原图文发表于重庆晚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上,共计17张照片,每张照片下有简短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幅名为“英文八级”的照片:“9月8日,16:38渝碚路派出所民警万丕涛,正用英语回答一位外国留学生的问题。万丕涛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是派出所唯一一名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持有者,很快帮他办好了业务。”
新闻当事人是一位在重大读书的留学生,在微博上用一段流利的中文大骂中国媒体偷拍照片、虚构事实。据称其在中国留学已生活了九年,当天全程用中文与民警沟通,还使用自己的手机给民警看他要办理的证明,完全与图说不同。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则新闻的虚假就足以动摇读者对媒体的信任,该组作品其他内容的真实性也遭到怀疑。事发后,摄影师杨帆称,在大半年时间里他共拍摄130多张原片,为了使组图更有代表性,选取的人物故事特征更鲜明,因此编辑了此图说。
现今网络新闻图片造假中大可分为三类:导演式造假,图片文字与新闻不符,技术手段造假。《派出所的接待椅》所犯为图片文字与新闻不符。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是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在数字化大环境下,新闻图片有了更好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力大。不论是真新闻配假图片还是真图片配假新闻,都违背了新闻的核心原则。新闻图片旨在反映生活,无论美好或是丑陋,都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必须是百分之百的真实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容不得一丁点细节的夸大、编造。
一则新闻想要获得市场,必定要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挖掘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点。同样属于纪实新闻摄影类别的还包括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因其对社会百态的生动呈现而在国内杂志上获得了良好声誉。这一系列图片同样以人与生活为主线,表现人的情态,讲述人的故事,人文关怀,凝固生活细微,并以小见大见证社会变迁。与之相反,近日湖北电梯事件发生后,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流传出大量“电梯咬人”后续报道,其中登载了题为“受害者家属讨公道,商场雇黑社会强行阻拦”等图文及影像视频,在网友们的怒骂中转发量走高,事后经辟谣,该图片来自于早年哈尔滨某医院医患纠纷事件,与湖北电梯事件毫无关系。这样为了制造新闻效果而炮制的假新闻假图片数不胜数。《派出所的接待椅》走红,正是抓住了受众好“奇闻轶事”的口味,医患纠纷、邻里纠纷、假和尚、遇骗等既具有较高的社会观察效应,也满足了读者的感性需求。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融入人们生活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网络新闻图片在吸引受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图片需要更新颖,为了见报,为了火爆网络,记者的创作压力大,这也是新闻图片造假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我国的新闻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刑事立法。在法律环境宽泛的条件下,进行新闻图片造假行为就算被人唾弃也不会被阻止。比如“华南虎”事件当事人虽然遭遇众人指责,但家里却盖起了洋楼。“媒体不自律,追查不严厉”是新闻图片造假行为不能得到根治的重要原因。
世界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指出:“照片是对真实再现的论断是所有照片都具有权威性、吸引力和诱惑力。”这注定了新闻图片必须服从真实性原则。媒介千变万化不离而其宗,始终是信息的载体,真实客观性原则就是底线。没有了真实,也就没有了新闻。受众开始不相信媒体,不相信权威,整个社会将陷入怀疑和猜忌。造假之风若长期存在,定会被效仿乃至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一己之利而放弃新闻真实性,到时传播生态环境就会被弄得乌烟瘴气,颓败不堪。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媒体,为了社会,都绝不能因为追求刻意的新闻效果而放弃新闻真实。
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是多向的,要杜绝新闻图片虚假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提高图片编辑的识别能力,实施强制性审核程序;也要加强社会引导,培养受众更高的鉴别能力,营造社会不信谣不传谣的风气。
[1]褚青青.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高瑞.论数字化背景下新闻图片真实性的困境及出路[D].黑龙江大学,2014.
[3]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峰.网络新闻图片造假现象及成因分析[J].内蒙古大学,2013.
[5]袁德渠.从“周老虎”现形看新闻图片打假[J].新闻传播,2010(6).
[6]曾璜.报道摄影[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