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化 故事细节化——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手法初探
2015-09-16李治学
李治学
陕西榆林广播电视台,陕西榆林 719000
1 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人物有三类人群,一类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一类是见义勇为、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一类是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爱岗敬业、孝亲敬老、弘扬美德典范。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受时空条件制约,编发任务急,报道往往陷入固定套路,缺乏影响力。另外,电视新闻时长决定了人物采编的难度系数。
榆林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开展的收视调查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人物都是高大完美的形象,没有什么缺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报道空话多、太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笔者认为,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模式化、概念化、镜像化是导致宣传报道缺乏影响力,效果不佳的表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塑造的人物脱离了社会环境,成了高大上的神;二是塑造的人物剥离了生活,成了孤家寡人;三是塑造的人物远离了受众,成了一幅宣传画。究其根源就是采编人员违背新闻“三贴近”原则,刻意塑造、任意拔高、人为总结的结果。
2 人物故事化在报道中的作用
一条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只是列举人物的种种品质,种种精神,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相信很多人会质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俗话说事因人生,人因事显。采用故事化手法报道人物强调运用视听元素,挖掘人物的生活故事,展现内心情感,刻画独特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从而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触发感动、触摸灵魂。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3年7月播出了《道德楷模沈星:见义勇为显大爱》的人物报道,讲述了二炮工程兵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谋沈星勇救落水少年献出年轻生命的故事,作者撷取了事发后公安消防搜寻沈星、沈星放弃留校选择教育岗位、离世后父亲挑选安葬地三个小片断,刻画了沈星见义勇为、献身国防事业、热爱事业至死不渝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立体的人和生动的事,形象而不抽象,充满情感。
3 故事化运用的途径
人物故事化的关键环节是找故事,笔者认为通过四种途径实现。
一是确立主题,做好故事挖掘准备。在采编之前,充分梳理和细分搜集到的各种线索、材料,找出贯穿整条报道的主题与主线,有的放矢寻找亮点,发现情节。
二是站在平视的角度,把镜头对准人。亲身体验了解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寻找与人物生存状态、人生态度的契合点。捕捉到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生命活力,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事迹的叙述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是带着问题采编,寻找矛盾和冲突。把人物放进矛盾中去展现,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情,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是人物故事化的有效方法。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3年7月28日播出的人物报道《贾合义:坚持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记者采用故事化的手法,设置了三个矛盾,其中一个矛盾是当贾合义决定在面粉生产中取缔增白剂和增筋剂后,产品销量急剧下降,另一个矛盾是贾合义决定取缔铁桶散装油后,生产成本直线上升。记者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贾合义面对这些矛盾作出的选择、采取的态度,让蕴藏在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得以完美展现,成为大众信服的楷模。
四是为人物找场景,让情景再现事迹。充分运用纪录、对话、描述等方法,让新闻人物或周边人群在相关的现场说事,从而立体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和感人事迹。2005年冬,笔者采访摄制了五集系列报道《徐占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讲述了陕北佳县打火店村原党支部书记徐占智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带领群众征山治水、发展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感人事迹。由于人物离世突然,手头的视听资料少之又少,报道难度相当大。在确立了每集的报道主题后,笔者决定用转换场景、环境展现、现场说事的办法来组织故事。在表现徐占智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时,选择了记者在居住窑洞前出镜、徐占智老伴在昏暗的窑洞里做饭,在羊舍前和徐占智老伴对话拉家常几个情节;在表现人物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则选取村集体牛场挤奶间、某村民养羊场、某村民果园等场景。通过空间变换、现场采访、群众访谈、事例举证,再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老基层干部形象,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
好的故事最能吸引人 ,而好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 ,现场感极强、生动真实感人的声画细节,对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和深化报道主题,塑造人物形象 ,增加事迹渲染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去粗取精,平淡中现精彩,使人物故事更生动、更丰富性、更独特;二是能以新鲜、独特的视角,突出人物性格、言行举止、内心世界, 使人物显得丰满和完整;三是能渲染环境气氛、人物情态、聚焦受众兴奋点,使人物的生活时空变得亲切、真实。记者曾在报道一位年轻钉鞋匠时,运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细节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物闲下来时阅读计算机书籍的情节,表现了志趣广泛、积极上进的心态;用随身手帕给送饭的女儿擦拭衣角的饭渍,表现了拳拳爱女之心;帮助路人捡拾掉在地上的水果,表现热心待人、正直友善的品格。
5 细节化运用的方法
电视是集合声光电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人物故事细节化主要体现在视听两个方面 。
5.1 镜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细节,是指记者在现场拍摄到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动力的画面。镜头语言细节可能是人物活动环境的某个局部的再现,可能是人物表事和情感流露的描绘,也可能是人物细微动作的显示。笔者曾报道过一位乡村医生,他步行了二里路到一户村民家里复诊,笔者抓拍人物站在水缸前舀水喝的中近景镜头,跟拍人物脱掉胶鞋上炕等细节镜头,表现了人物与乡亲们亲密无间的关系,深化了人物扎根基层农村、无怨无悔服务群众的主题,如果只是拍摄在炕上和病人说话的镜头,反倒给人不知就里,故意摆拍的嫌疑。
镜头语言在表现细节、处理节奏 、挖掘主题,加强冲击力上都有独到的功能,但在具体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镜头细节必须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不是摆拍出来的;二是细节要与思想内涵、主题主旨有机融合,否则就不知所云;三是精心把握,摒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防止影响主题的表达;四是细节不等于特写镜头,必须和其他镜头衔接起来,才能表达特定含义。
5.2 同期声语言细节
在采访实践中,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和了解到群众讲述新闻人物的一些动人情景和生动细节,但由于时空条件、人物等因素的制约,难以用镜头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同期声的形式,由当事人或周边群众在镜头前把细节描述出来。同期声语言细节还可以表述人物的内心情感等抽象的概念,或无法用镜头记录的事物。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4年有篇报道《热心公益事业的助人为乐楷模-张清海》,报道中用到了采访军管所老所长的同期声:“原来他们区修学校,他就把他的房产证抵押了后,贷了款,这学校开工修建,修路、学校的捐款他都有。”区区10 秒左右的同期声细节,扩大了画面空间,传递了贷款捐款细节,为人物精神境界和高尚品德提供了有力佐证。
5.3 解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可以把细节真实、形象地呈现给观众,解说词则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强化、升华细节,使细节变得更生动。解说语言细节是采访中逐渐感知获得的,是挖掘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运用解说词表现细节,一要简洁明快,朴实亲切,不能拖泥带水;二要与画面紧密配合,融为一体;三要以情动人,从感情上拉近观众与电视的距离。笔者的同事曾报道过一位勇救落水少年献出生命的府谷籍现役军人,在报道结尾,用了蓝天白云和黄土地全景两个镜头,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蓝天无语、白云默哀,英雄的灵魂永存”。寥寥数语,补充了画面未曾交代的语言细节,完成了对故事主题的升华。
5.4 其他声音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中,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声响。挖掘有代表性的声音细节,与镜头、解说、同期声等语言细节有机衔接起来,同样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比如屋顶滴下的雨滴声、时钟的嗒嗒声、牛羊吃草声、远处传来的歌声等等,都可以为特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意想不到的细节效果。
5.5 次生语言细节
次生语言指的是记者在后期编辑过程中,根据报道事实,利用电脑特技、字幕变化、声效控制等手段插入一些特定背景资料、特定声音效果,制作出能强化对人物故事的证实能力,提高故事饱满度的声音和画面。
6 结论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的运用和处理不单是技巧手法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提升新闻价值的问题。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探索创新人物报道方法,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以事服人,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张靖.电视新闻创新从改变视角开始[J].新闻传播,2009(5).
[2] 杨凡.社会转型期人物报道的叙事研究[J].暨南大学,2013(6).
[3] 周薇.从“受众角度”看故事化新闻[J].广西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