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
2015-09-15张祖涛
张祖涛
比蒋介石大6岁的鲁迅,曾经赞赏并寄希望于自己的这位浙江老乡。1926年10月20日,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的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中说:“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国民党有力时,对于异党宽容大量,而他们一有力,则对于民党之压迫陷害,无所不至,但民党复起时,却又忘却了……”这是在鲁迅笔下第一次出现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的名字。
在鲁迅的文字记录中第二次出现蒋介石的名字,是1927年6月2日致章廷谦的信:“我很感谢你和介石向孑公(学界领袖蔡元培)去争,以致此公将必请我们入研究院……至于此后,则如暑假前后,咱们的‘介石同志’打到北京,我也许回北京去……”这封信中前一个“介石”,指的是鲁迅北京时期的同乡兼同事郑奠,后一个“介石同志”,是指蒋介石。
1927年7月,蒋介石开始“清共”后,鲁迅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由此开始,鲁迅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国民党反动集团分道扬镳。
把握“分寸”
不过,在1927年北伐胜利、鲁迅到达上海之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初建之际,鲁迅因为生计,通过他的朋友们,仍然维系着与蒋介石政府之间的联系。自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整整4年,鲁迅以特约撰述员的身份,每月从国民政府大学院领取津贴。
目睹蔣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1930年2月13日,鲁迅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指导委员兼宣传部长许绍棣,将此事秘报国民党中央,以“堕落文人”之名通缉鲁迅。
这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鲁迅在上海活动,却由浙江省党部来“通缉”,这或许说明,国民党当局并不想真的逮捕鲁迅。“通缉令”只是警告鲁要注意言行的分寸,而不指名道姓地公开批评蒋介石,就是鲁迅所理解的一种“分寸”。
冯雪峰等人在回忆中写道,1930年5月7日晚,鲁迅应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李立三之约,往爵禄饭店与李会面。李对鲁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当即回绝:“文章是很容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只能到国外去当寓公。”
对蒋的拉拢不为所动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不放过每一个对鲁迅拉拢的机会。1930年12月,蒋介石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任教育部长,有人向他告密说:“现在部里的特约撰述员周豫才,就是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也就是最激烈地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头子,也就是浙江省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在案的这个人。”告密者是想提请蒋介石注意,对鲁迅加以迫害、镇压,借此邀功。
可是蒋介石却认为这是一次拉拢鲁迅的好机会(二人从未有过直接交往),便回答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教育部的人到了鲁迅家里,说了这事,遭到鲁迅拒绝。是年底,鲁迅的特约撰述员的职务就被裁掉了。
但蒋对鲁迅的拉拢并未结束。抗战前夕,鲁迅肺结核日益严重,四处打听赴苏联治疗肺疾的事。此事传到最高当局,蒋介石把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叶楚伧找来,指示宣传部设法拨出一笔钱帮鲁迅去日本养病。蒋介石说:“我是浙江人,我知道浙江人的脾气,鲁迅是吃软不吃硬的。送他去日本养病,他就不会骂人了。”
李秉中原为北京大学学生,在1924年通过访问和通信与鲁迅联系密切,他后来投笔从戎。一天,李秉中奉蒋介石之命写给鲁迅一封信,大意是只要鲁迅“同意”,李秉中愿意把解除鲁迅的“通缉令”的担子担当起来。显然,蒋介石政府向鲁迅放出一个试探性气球,如果鲁迅“同意”,“通缉令”的解除即可制造出鲁迅已同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解的结果。鲁迅显然对此了如指掌,由于当时正在病中,因此请许广平代笔婉言回绝了李秉中的“好意”。1936年10月19日,鲁迅背着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通缉令”留下“一个都不宽恕”的遗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