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皓峰和《道士下山》背后的文化世界

2015-09-15

时代人物 2015年8期
关键词:道士下山民国

徐皓峰,原名徐浩峰,先锋导演、民间武术整理者、中国文化研究者,新生代武侠小说家,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及武术顾问。大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著有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小说《道士下山》《武士会》等。其中《道士下山》一书被誉为“硬派武侠接脉之作”,徐皓峰也因此被冠以“硬派武侠小说第一人”的称号。

《道士下山》的故事地点设置在1930年代的杭州,烟柳繁华之地。一个小道士何安下的奇遇引动了各界人物现身,西域高僧、政府要员、日本武士、中统特务、太极高手、梨园名角……一时,种种秘传心法浮现于世。作者徐皓峰根据武林掌故和前人口传,生动讲述了一段民国江湖传奇。小说中道士下山,一路下得随性而至,潇洒自如,充满因缘际会,应了徐皓峰自己说的:“或许人无目的的行为,都有一个目的在等着。自以为混乱颠倒,有一天发现,是种搭配。”

小说以史实和拳理相陈,主要人物皆有原型,其下笔简洁,立意高远,有明清笔记遗韵。

近日,陈凯歌执导、改编自徐皓峰同名小说的电影《道士下山》正式上映。而电影却由于演员性格的不当、情感的外倾、过于用力的实写而丧失了这种天然搭配的格调与情调。

小说中的何安下并非电影中一出生便被抛弃在道观的孤儿,他是个天真无邪在田间玩大的野孩子,后来才相继失去父母。“以欢乐来制伏痛苦——这一人生技巧,他早早便知道了”,前传里童年时期的他有趣欢乐,青年时期的何安下性格是闭合的。

而令观众错愕的是,电影里急吼吼、鲁莽叫嚣的王宝强显然与那个孤寂安静的小道士迥然不同,人物性格把握不准,整个电影的主体走势就已经偏离了小说的精髓。

熟悉原著的观众,自然想要强力呼吁徐皓峰讲述关于创作本身的故事,还原《道士下山》的原始气质。上世纪90年代,原著作者徐皓峰辞掉工作专心跟随一名老者修道,《道士下山》的初始素材就是那名老者告诉他的江湖掌故。面对电影上映后褒贬不一的情形,媒体对话徐皓峰,试图走近《道士下山》及其背后的文化世界。

得了天时才写出《道士下山》

小说的创作缘起如何?

看过《道士下山》小说的人,到杭州基本上都要去岳王庙,因为我的小说中写到岳王庙中有个武林高手是一扫地的,他会目击术。目击术有点类似于拳击比赛前的目击。泰森也讲到在拳击比赛开始之前的对眼很重要,这个环节一过他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赢。

我当时采访到,在民国20年时,岳王庙中确有其人,只是不知道他祸害妇女,我就根据这个由头写了小说。结果搞得现在读者到岳王庙不是去看岳飞,而是去找武林高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那个角色。

创作《道士下山》还有其他因素吗?

中国人一直讲家学渊源,指的就是家族的口传。在汉代,家学渊源除了有《论语》之外,还有《左传》《孔子家语》之类。我对道家文化、对挖掘口传的东西非常的感兴趣。中国最早把口传写成文字的就是《左传》。

由口传到文字,很多时候也是有老天允许才能做成,不然会有种种障碍。《道士下山》能出版,说明老天还是想把一些事情让年轻人知道。都是机缘,我当时买道家的书是1992年刚从美院附中毕业,我和老先生见面是1998年。我认识老人是因为口述历史。我喜欢做口述历史,是因为上大学受的是纪录片训练。毕业后做纪录片采访道教的领袖人物,从陕西到北京多有道教顶尖人物。采访这一带的张天师的时候,我就提到当年看的书。结果张天师说我给你打个电话,然后就这么容易地就到他家去了。

民国是个全民习武的时代

你为什么关注民国的武林?

汉、唐只能看二手资料,看民国可以掌握一手资料。我做口述历史,采访的几乎都是民国人,他们很多是从民国甚至从清朝活到现在。写这个和我做那个纪录片是有关系的。

民国是一个全民习武的时代,天津城区弹丸之地,武术协会就有二十家左右,更别说各种拳师的场子,北京城也是习武人林立。

其实武侠小说和武术的关系不太大。他们写的是飞贼和土匪系统,对武林人士不太感兴趣。武师在武侠小说中都武功不高、个人也没才华,你就觉得作家一写到开武馆、保镖完全提不起精神,这恰恰说明了保家护院、开武馆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写他们满足不了读者的好奇心,所以一定是飞贼大于武师的。

传统的人如鱼在砧板

小说中看来久远、古朴的事情,背后可能有一个更宏大的文化世界?

中国过去的社会结构,其实是帝制和王道并存的。王道是分而治之,儒家要恢复王道,诸侯制。最高领袖王是一个道德上的象征。所以,清末慈禧派五大臣考察美国,他们回来以后,说天呀,美国是先王之治(哈哈哈),美国的联邦制,他们觉得是分而治之。

秦始皇的帝制和漢唐元明清的帝制是不同的。汉代以后的文化由民间来传承,所有的中等教育都是由民间自己完成的,然后去参加科举,最后以士治天下。士是民间知识分子,而不是国家培养的干部。这就导致社会的管理是相当松散的,人与人之间留有很大的余地。传统中国人是在不撕破脸皮的情况下,把事情办了。但我们看看现在的电视剧、电影,所有的人都撕破脸皮。现在的中国人只是地理概念上的,我们在社会结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上已经失去中国人的特质。

传统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松散的社会结构)已经不见了,那么还存在传统的人吗?

有,但是非常零星,而且他们对社会不发生作用。

这些人在传统社会里凭着他们不撕破脸皮把事情办好的本事,他们是能人,一定能获得成功,在非得撕破脸皮办事的社会,他们是无能的,还被子女嘲笑。他们是海豚,有水才能施展开,现在他们是鱼,在案板上,不发生作用。

造成这样的断裂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中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计了。他们认为分裂中国首先要毁掉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被毁掉,人人变得自私,语言发生混乱。所以你看民国时期的论战各种混乱呀。清末办音乐学校,课本前言竟然这样说:有朝一日,家里的孩子将二胡、琵琶、京胡,换成钢琴、小提琴,那美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种话一听就是一些胸怀大志才疏学浅的年轻人说的。价值观乱了,以理性著称的中国人就完蛋了。

猜你喜欢

道士下山民国
胖虎下山
A New Way of Dao
过年好
双下山
多谢兄长
王婆酿酒
母鸡
下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