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品:“不著—字,尽得风流”

2015-09-15涂怀珵

中华诗词 2015年5期
关键词:晚景邓拓大野

涂怀珵

拙作《论新闻与诗词》(载1996年第3期《中华诗词》)中引邓拓同志《题画一首》为论据,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大野薄寒天,遥山动晚烟。轻鸿飞远塞,云水自相连。”这首题画诗,写于1964年。当时举国发愤图强,熬过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经过经济调整,一切又都迅速好转,祖国中兴起来了,生活的色调越来越丰富多彩。作者为之舒畅的情绪。也自然注入这首诗中。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凡题画,一要把静止的画面变为活动的映象;二要在阐发画意寄托感慨时能让读者见闻于诗画之外。这两点,《题画一首》都实现了。

邓拓博学多才,“不仅工于书法,对传统国画也很有研究”(周扬语)。细读此诗,他所题的是山水画,写傍晚时分的秋山秋水。整个画面,山在上端,水在下端。作者是站在水的这一边远眺四野,依眼光所及,从极远处迤逦写来。由于作者既懂电影艺术,又懂新闻艺术,所以在写法上很自然地运用了新闻学中的“移步换形法”和电影学中的“蒙太奇组接法”。“大野薄寒天”,交待了环境和时令,显示出景区的总体特征。这是大远景的空镜头,旨在表现极为辽阔的空间场面、大范围的背景,亦可见作者胸襟之广远。句中“薄寒天”之“薄”字,若作“迫近”解,其时当在已凉天气未寒时的中秋;若作“轻微”解,其时则在略有寒意的深秋。接下来是一个远景镜头:“遥山动晚烟”。这画面上的主体是山峦,是静止的,只有其中的晚烟在运动着;于是动的部分就比静的部分先引起注意。请注意那晚烟,依依地、冉冉地、袅袅地,那种动态,不是暮霭,更非晓岚,不像大漠孤烟,不似长河烟雨,乃是傍晚“烟村四五家”的炊烟。正如虽未见到古寺但已听到了钟声一样,或如从竹枝高处见到悬挂的酒帘而知必有酒家一样。啊,那远空处有人家!遥望暮山的诗,往往会出现“斜阳落叶”之类的字句。邓拓却甩开夕照,凸写晚烟,即人烟,使你顿觉生机蓬勃。或问怎么不用“炊”字?因为要讲平仄。这句仍是写秋:遥望暮山能见晚烟浮动,唯在清秋时节方有可能。

接着,镜头的角度从平角转为仰角,出现了“轻鸿飞远塞”。这个画面的“远塞”部分自然比较暗,而上空的飞雁当然亮些,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先引起注意。请注意他形容飞的动态,用了个“轻”字,是诗眼,说之所以飞得那么轻盈、灵动、悠然、潇洒,是因为秋高气爽,一碧万里,无滞无碍。极写自由境界,物我共有,人与雁同,一反前人每写雁多是羁旅、怀人、寄愁之类。这又进一步描绘了秋空晚景:雁阵飞鸣常在傍晚,而能看见其“轻”,还能看见远塞,唯在明净的秋光里才有可能。

镜头最终的落点在画的下端:“云水自相连”。这句看似寻常,实在了不起!关键是要弄清这个“云”字,它决非断云,而是长天,即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若问云天二字都是平声,为何不用“天”字?因为“天”字已是首句的韵脚,此处再用即犯“吃韵”之忌。这句是写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你简直分不清哪是天光哪是水色。添上第三句的轻鸿正在与落霞齐飞,再添上第二句的烟光动而暮山紫的气象,最后添上第一句的毕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特大背景,组合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空晚景图”!尤其妙在全篇写秋,字面上竟不见一个“秋”字,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饱含着超逸美妙的神韵。蒙太奇学派的著名公式是一加一等于三;那么,把上述四个画面连接在一起后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即作者题画时那些含而未露的蓄意。那意思就是:虽然人生易老,但秋光胜似春光,晚景方为胜景。

猜你喜欢

晚景邓拓大野
云山梅咏
八四述怀
七旬感悟
咏钓
登黄金台
林混的诗(组诗)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裹着鲜花的毒箭